《认识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2019-11-29 10:52:45)河北省中小学教材《信息技术1》
本节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1第一单元第四课《信息安全从我做起》中的一节内容,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用户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特网中的任何一个用户,都有可能碰到安全问题,如账号被盗用,邮箱受到垃圾或病毒邮件的入侵,下载的软件隐藏着病毒等,因此加强因特网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安全中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使用网络,在了解威胁信息安全因素的同时,学会计算机病毒防范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对孩子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依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提问学生使用计算机时遇到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病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养成合法、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
难点:对计算机病毒定义的理解、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提升。
四、教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助能力。通过列举计算机病毒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新知识导航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类比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更透彻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创设
激趣 |
通过调查同学们使用计算机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病毒。
|
讲述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 |
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述不如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触,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 |
|
巧
|
概 |
大家对于生物学上的病毒了解的可能多一些,如常见的流感病毒、甲肝乙肝病毒,让人生病的生物学上的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它能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使人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计算机病毒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总结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病毒概念。 |
巧妙运用与生物学病毒对比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重 点 巩 固 |
我们平常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也是一种程序,那么它与计算机病毒有什么区别呢? |
列举常见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病毒,归纳各自的特点。 |
通过对比正常的计算机软件,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 让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有害的程序”。 |
|
特 |
这种有害程序之所以也叫病毒,是因为它和生物病毒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它们的特点。与生物病毒作对比来分析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 |
填写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对比表。 活动:我的电脑中毒了吗? |
通过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比较,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
|
传 播 途 径 |
计算机病毒这么厉害,那么它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呢?与生物病毒作对比来分析计算机病的的传播途径:网络传播、移动介质传播、计算机硬件设备传播。 |
互相讨论,总结归纳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 |
通过类比生物病毒的传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
师
实 |
就像我们无法避免感冒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计算机病毒,只要有网络、有计算机存在,就会有病毒。既然无法躲避,我们只有面对它,想办法对付它! 说一说使用过的或知道的著名的正版杀毒软件。 说一说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
讨论如何对付计算机病毒。
交流知道的杀毒软件。
|
提醒学生使用电脑时要未雨绸缪,不能等到病毒爆发时才想办法解决,要把防护做在前面。 提醒学生一定要使用正版杀毒软件,树立学生的版权意识。
|
|
拓展 总结
体验 成功 |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问题的逐层解答,同学们对计算机病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揭开了计算机病毒的神秘面纱。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同时遵守信息道德与规范,信息安全从我做起,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共同捍卫属于每个人的信息安全! |
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
师生共同总结,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
|
竞赛 练习 |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巩固练习,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来进行比赛。 |
分组进行比赛回答。 |
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 |
|
生物病毒 |
计算机病毒 |
概念 |
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 |
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 。 |
特征 |
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
|
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
传播途径 |
飞沫、粪便、血液等。 |
网络传播、移动介质传播、计算机硬件设备传播。 |
防治方法 |
增强体质、打预防针。 |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用正版的杀毒软件、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和打补丁。 |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安全意识,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几种常见的计算机杀毒软件,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而教学重点则是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通过幽默的动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信息安全实例导入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教材的再开发,整合了德育、生物、信息技术三大学科,同时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循序渐进式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表现也很积极,但是不足之处是没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只是口头传授,只停留在“理论”上,还不够深刻。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考虑让学生自己探索、归纳,教师要做的,就是事先创设好环境,做好引导。而且学生课前准备也不是很充分,遇到问题不能进行发散性地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课堂常规和日常习惯的培养,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