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松林先生谈启蒙教育经历

(2012-11-27 18:34:19)
标签:

杂谈

    霍松林先生谈启蒙教育经历

http://s5/mw690/addd65b8gcf77ad1dbcd4&690

    2012年11月20日下午,在西安朋友的引荐下,我到陕西师范大学拜访了古典文学研究大家霍松林先生。霍先生启蒙阶段的学习经历与众不同,11岁(网上有资料说13岁)之前主要是背诵《十三经》,霍先生上小学的经历很有启发意义:从三年级开始,初因不会数学而回家,第二次入小学,两个同学给他补课,几天之后就跟上了,此后考试一直名列前茅,直到进入中央大学读书。

    我们不知道中华文化经典有多大的能量,但我坚信,自幼学好中华文化经典的孩子,心性、智慧肯定与众不同。坚信,就坚持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吧!

    伏羲班教学实验的意义只是开启了在小学课堂上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之门,从各个方面来说,需要完善的地方非常非常之多。比如语文教学应该采用吟诵,再比如课程设置,数学课是否可以考虑晚些开,等等。如何不断完善,希望朋友们多多指教。全国各地还有一些老先生有很宝贵的经验,希望各地的朋友们就近拜访,请教,老先生们的经历、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养正教育。

    路还很长,让我们携手前行。

    下面的文字是霍先生谈话的部分内容,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没有经过霍先生审阅,如有不当之处,由我负责。

    吴:霍老,我们今天拜访您,向您请教,如何培养能够承传中华文化的人才。要培养真正能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人,这个课程设置可能和现在的教育有很大不同。我看过您的经历,我想跟您请教,如果我们不考虑现在这个教学规定,目标就是从小培养国学的人才,怎么培养?

    霍老:这个问题很复杂了,很复杂了。

现在这个问题,就是你跟现在咱们这个国家实行的这个教育制度如何接轨的问题。现在有条件的地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然后研究生这么样一个教育体系。我今年92岁,这个东西从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从民国开始就是这样子,从民国前废除了科举之后,学校开始就是这么一个制度。我小的时候,我是甘肃天水,天水北小,离县城只有三十华里。你对甘谷很熟悉,那么一个地方,该上小学的时候,在我们村子里边,那不是我们村子里面办的,是我们乡有个小学就在我们村子旁边,我要去上就很近,很容易。我父亲就是受的明清以来的传统教育,先从《三字经》念起,然后《百家姓》,然后《千字文》,读了这么一些书之后,会认不少字,也会写一些字,这种情况下,读四书,首先从《论语》学起,论语一段一段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读完了读《孟子》、《孟子》读完了读《中庸》,这个四书就读完了。

读这个《四书》,就是天天要背,读一段,到我父亲面前去,先行一个礼,背过身背朝着我父亲,先把我读的书放在我父亲面前,背转身开始背书。这么样背,不是背了一遍就行了,就要反复地去背,比方说我现在已经读到《孟子》了,比方说我今天读到了《孟子见文惠王》,这是我要读的新书,还要背旧书,比方从《论语》的开头背上多少篇,循环往复地读,所以这样背上的书一辈子都记得。这个四书读完了,开始就读五经,从《诗经》读起。当然这中间,到一定的年龄,配合写毛笔字,然后学对对子等等。我就这样读书,直读到十一岁。大概从三岁开始认字,一直读到十一岁。我就这样读下去再把五经读完,我就是读《十三经》。那以后咋办呢?读到十一岁的时候,我干啥呢?那时候实行的教学是小学初中到大学,我没有一张大学文凭我怎么去工作?所以我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我还是要上小学。一去小学,人家把我一考一问,说是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起,前面几年可以不学了。我上了几天就不行了,就回家了,为什么呢?数学不会,首先人家那个一二三四五什么都不会写,还是要学,我去的时候人家已经学到乘法了,加减乘除。我在家里学过什么呢,学过斤两换算,我知道一斤是十六两,斤和两之间的复杂关系,你怎么样算。我会大致算。我会珠算,但是数学的许多东西我不会。你念四书五经的人嘛。后来父亲又为我选了一个好学校,离我家有十五里,翻两座山,我们村子里的那个学校水平不高,我父亲非要选一个好学校。我父亲就领我去了,到了学校里,负责任的领导在班上选了两个同年级的同班的好学生给我补习,每人一个石板,在上面写,算,教了几我就会了,我就赶上了,不教我不会啊,教了几天我就赶上了。毕业考上胜利中学,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抗战了,县区的学生跑到后方去了。当时我们教育部在全国办了二十好几个将近三十几个国立中学,在我们天水办了一所。招收沦陷区的学生,我不是沦陷区的学生,但天水有三个名额,我就考上了。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情况就是这样。你不是甘谷的?

   :我是北京人。

    霍老:北京跑到甘谷。甘谷有个人,好象是在甘谷的人,好几年以前人家跑来就找我了,说他是一个甘谷人,他到西安了就办一个学堂。我说办学校是好事,你办希望小学。他说,不,我要一办一个淑女学校,培养淑女的。《诗经》里面那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那个淑女。我就知道这个,我不懂不知道办淑女学校咋办,你就另请高明吧。我不知道后来办成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