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院 |
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
一.
提到山西,大家都想去看看乔家大院。因2006年同名电视剧,以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为背景,而拍摄出名的乔家大院,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包括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然而,山西其实还有其它的大院或庄园,规模远比乔家大院宏大,而且《乔家大院》的拍摄,也并不全在乔家大院,更多的场景是在山西其它的老城、大院和庄园里拍摄完成。
http://s2/mw690/adc4613btcd6d7b688411&690
榆次常家庄园,就是一座实际上比乔大院更为宏阔的古建筑群。在明末开始修建的常家庄园,在清乾隆时开始大规模建设,到时清末时,已经形成占地60万平方米,房屋4000多间,园林13处,楼房50余座。其规模为祁县、太谷和平遥晋商之首。因抗战时期此地为重要战场,战火破坏了不少;文革中也被破坏了不少建筑。现在修复后的庄园规模达15万多平方米,宅院有4万多平方米,园林8万多平方米,其它东北堡门附属设施有3万多平方米。尽管修复的面积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常家庄园的规模仍然为全国民居之最。
http://s16/mw690/adc4613btcd6d7c52aa4f&690
二.
常家始祖,仲林公,于明弘治年间初到此地时,落魄异常。寄人篱下,为刘姓大户人家放羊,娶妻生子后也无还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到其孙子辈,才修建有一座小院为家人栖身。这座小破院一直保留在常家深宅之中,称为“老大门”,堂号“燕翼”,悬“德随年进”匾,教育警示着子孙后代富贵不能忘本。
常氏第六代开始经商,到第八代常威,开始走向兴盛。常威,康熙二十年(1681年)出生,20岁只身走张家口经商。而后其子常万玘在大同、繁峙、成都、汉口等地创立了十个“德”字头商号,称为“十大德”。但是常威的另一个儿子常万达则开创了对俄贸易,从福建武夷山采茶,远输俄国腹地,直至莫斯科,其商号带“玉”字头,称为“十大玉”。当时中俄的贸易中茶叶占到了94%,而常氏就占了其中40%。
胸怀天下,逐利四海的常氏家族,200多年的兴盛,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怪圈呢?
三.
四.
书院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院。东边偏院为当年的私塾,内院有正厅十间,外院正厅五间,西边一院是当士常麟书的书院。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
书院临街而开,大门两侧围墙上,分别嵌刻着“学”“海”两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http://s10/mw690/adc4613btcd6d7d353b99&690正中大书院上悬“石芸轩”匾额,为常立方亲书。芸,是一种香草,也叫芸香,在这里引申为书、斋、藏书处、书卷等。石芸,即石制的书。“石芸轩”,意即珍藏石书的地方。
联曰:著书已刮金楼子;汲古常携玉带生。为华世奎(1863-1941年)所书。华世奎,天津人,曾任信旗官学教习。“天津劝业场”五个1米风方的大字为其代表作,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金楼子》是南梁孝元帝萧绎所某著古今事迹之书,玉带生是南宋文天祥所珍藏的砚。这副对联寓意了主人对尊贵优雅事物的喜爱和倾慕。
书院东门匾题“凌云”,联曰:如天高年不可纪;此国极乐不能争。
书院西门匾题“壮怀”,联曰:林间好鸟人如意;壁上春山月有光。
门楣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于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院门两侧竖立的这两只精美的花瓶形石雕。通常在大多数门庭前面,座落的都是威严庄重的雌雄石狮,但由于书院是常氏族人吟诗作画、修身养性的场所,所以这两只花瓶上相对嬉戏的幼狮也显得憨态可掬、趣味天成。
五
进得书院,迎门一方巨石,形状乖巧、叩之有金石之声,这就是中国四大名石(灵壁石、寿山石、太湖石、笋石)之一的灵壁,常氏书院以此做影壁,正是取其“灵”字,这个灵字仿佛画龙点睛,给人以无边无际的遐想和体悟。读书致学,靠的是思维的敏捷、头脑的灵性,常氏的子弟,也许正是沾了这块充满灵性的巨石的灵光,才文思如泉,才华横溢吧!
http://s10/mw690/adc4613btcd6d7e65b2d9&690
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见底的碧水,方方正正的池形体现着儒学的思想,池上横架的拱桥,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韵。
http://s12/mw690/adc4613btcd6d80b1f63b&690
在前院四周,有四亭三廊,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 琴棋书画四亭:德有邻——书亭;志于道——画亭; 学而思——琴亭;思无邪——棋亭。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即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定会有人亲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大意为诗经三百首,用一名话概况,那就是不虚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大意为志向于道,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技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意:学习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六
石芸轩法帖,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在法帖上,除仿王羲之草书和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的三体兰亭序外,占据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统瀚畅隽秀、大气磅礴、自成一体的巨幅匾额用榜书。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本已世属罕见,书法技艺又如此之精湛无双,这不仅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惊世骇俗,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刻石共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36厘米,宽15厘米,汉白玉石质。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碑而惊世骇俗,保留至今则更成为稀世珍品。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其对此碑帖的重视程度。杜大统,(公元1733—?)字惟九,号枕岗道人,太谷县阳邑村人,监生;一生未仕,倾心书道,精研楷、行、草、渚体。信柳几可乱真,攻学魏碑有极高造诣,是清代中期书法由帖学向碑学转变时的实践者及卓有成就的代表,惜因仅为布衣白士,故超群书艺未能远播,从79岁起,将以往所书得意之作,自已购石一一镌刻有石达数百块。
石芸轩法帖全部刻石计174块,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常立方本人及陆续于民间购得的有关法帖刻石源及价值的说明性文章,第二部分是杜大统榜书匾额,第三部分为杜大统所书仿颜仿柳仿楷由兰亭序及自行创作的草兰亭序,第四部分为常永祖传家藏的榆次乾隆年间著名书家赵鹤及孙一元等人的书作,此组法帖的可贵之所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刻石原貌,使今人有幸系统了解民间帖学衍生传播的真实情况。
http://s10/mw690/adc4613bt7af15dce2979&690七
听雨楼法帖位于东廊,长约十丈;原为山西太谷人氏孙阜昌于清咸丰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绪年间,常立方花重金从太谷购回后,照原样立起。听雨楼法帖全帖共分四卷,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叶共50余位大书法家的作品(包括题、跋等),其中许多书法珍品已不传于世了。如唐代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清代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世间均已失传,成为绝世珍品。
常氏遗墨法帖位于西廊,长十丈。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产生了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技压群芳、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都曾在清末名重一时,其作品实属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欣赏常氏子孙书法技艺的同时,请大家注意一下,常氏遗墨法帖在所用的材料上与石芸轩、听雨楼法帖不同,常氏遗墨以砖雕阳刻制成,其意是自谓低于前贤,并且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这种自谦的精神,同其书法技艺一样也令人赞叹不已。
八
在转过石芸轩法帖两旁的小门后,面南是四十四帝后的墨迹的“御笔亭”,在此亭内大家可以一览数千年帝后的书法风采,其中汉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体及清代帝后的馆阁体在我国书法史上均占一席之地。
书院的主建筑听雨楼,七开间宽、两层。楼下的东西廊房,就是供族中弟子研读的地方。当年常氏子弟就是在这里听风声雨声,读经史子集。
http://s2/mw690/adc4613btcd6da2cbe801&690九
东边小院是常氏当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外院的正厅和西厢房,均是授课之处,东房则为先生的厨房,书童、厨师也在此处休息。
在石芸轩书院的侧边小院落,是常家庄园中最小的一处院落了,这个小院叫“约斋”,是养和堂主人常麟书的小书院,正面四间小屋是主人小憩与会客之所,西面和小三间屋是主人读书写字的地方,这里才是真正的私人书房。象这样的小书院,常氏家族的八十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