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焕发新活力─访晋江市梧林古村落

标签:
晋江市梧林古村落保护开发 |
分类: 【原创】泉州风物 |
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访晋江市梧林古村落
最近,晋江市梧林古村落火了。不久前的一个星期日,我们一家慕名来到梧林村,只见通往村里的道路上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梧林古村落地处晋江市新塘街道,形成于明洪武年间,面积近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则有1万余人,是“福建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晋江展示点”。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漫步在梧林古村落,随处可见一栋栋造型各异的华侨老建筑,尤如一幅瑰丽多姿的画卷。梧林村现存有闽南官式大厝57幢、南洋风味番仔楼12幢以及罗马式、哥特式洋楼11幢,它们外观造型相当精致,村落整体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蔡德鑨楼群,是最具特色的闽南大厝。其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以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呈现,但内部却依然保留着闽南大厝的传统构造。与德鑨楼风格不同,旅菲侨胞蔡顺意的宅邸采用哥特式建筑,当地人称之为“旧学堂”。据说,蔡顺意最初建这楼是想开办“批馆”,为海外华侨与本地侨眷提供书信投递和货币汇兑服务。但大楼开始内部装修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侨道被封锁,于是,蔡顺意将用于装修洋楼的钱捐给当时的政府,支持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蔡顺意家族慷慨地将该楼借给乡民兴办学堂、发展教育,直至1987年新小学建成后,学堂才迁出。村中旳三层高楼是枪楼,该楼为蔡顺意与宗亲出资合建,又名“修养楼”,建于1934年,为罗马式洋楼。该楼既是海外归侨与乡贤名流聚会之所,也是旧时梧林村民保卫村落的要塞。面积虽小,但构造精巧,集中展示了罗马式建筑雕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此外,村里还珍藏着百年古井、盘根老树、“镇国将军”墓等岁月遗存,活跃着割香乞炉、南音、筑墓洗碎技术等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自清末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筑风格的演变,堪称闽南侨乡文化博物馆。
梧林一带村民早在明洪武年间就开始向海外移民。这些华侨古建筑都是华侨在海外创业有成后,回乡建造的,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随着回乡建楼房增多,村庄规模逐渐扩大,建筑风格逐步多元化。这些华侨建筑建造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凝聚着侨乡文化精华,不仅见证海外华侨的奋斗史,也见证了他们的爱国、爱乡之心。
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把它当作一项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保护工程。2015年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启动对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的规划、保护工作,并着手对古村落进行规划设计、房屋修缮、环境整治和文史资料收集等。泉州市、晋江市及梧林街道、社区重视华侨古建筑的修缮问题,各方已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梧林华侨建筑群的古民居修整、环境整治、道路硬化、社区绿化,并将其列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晋江市展示点”。如今,古村落呈现出新景象,古民居修旧如旧,村前有清澈的池塘,池边有小亭子,还有一大片金黄色的菊花。古村落各种服务设施齐全,在这里还可品赏到本地及国外的风味小吃,甚至有舞龙舞狮、木偶戏等传统艺术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我们这天下午4点离开时,还有很多游客蜂拥而至,这天的游客估计有几万人。梧林古村落已成晋江市继五店市之后又一个网红打卡点。大量游客到来,梧林村不愁不富。
传统古村落是我们国家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博物馆”,传承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特别是闽南的华侨古建筑,更是寄托着海外游子的美丽乡愁。保护开发好古村落、华侨古民居意义重大。闽南的华侨古建筑有很多,大部分已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在我的老家,也有几幢华侨洋楼长年“铁将军守门”。不久前在南安丰州,我看到一幢华侨古厝“燕山小筑”被妥善修饰利用,现在又看到一个华侨古村落被成功保护和开发,晋江市的做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