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重提说祭灶


旧事重提说祭灶
十二月廿三祭灶,罗江人称之为“小年夜”。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上天庭述职的日子,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向玉皇大帝报告该户人家一年以来的善恶,决定明年一年的祸福。各家祭灶,晚饭后于灶龛前设供,以糖茶、饧糕祭灶君,饧糕俗称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将贴了一年的灶君像撕下,连同一匹纸扎的“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至除夕夜换上新的灶君像,祭以蔬菜、酒、饭,俗称“接灶神”,有“上天言好事,入地保平安”之说。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罗江人又把这一天称为“祭灶夜”。
灶君菩萨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也有写作“东厨司命九灵定福灶君”的),是玉帝派到人间负责监督善恶的神,每年要上天向玉帝作一次综合汇报,以便玉帝掌握民情,惩恶扬善,四海太平。人们重视祭灶,看重的是灶君菩萨的职责,灶君菩萨“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是公安与监察一身兼。
谁家都愿灶神“上天言好事”,多多报喜。故当他老人家上天之前,人们总要对他宴请一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12岁的谢学墉写的《送灶》诗:
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
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
有首《灶君》诗道:
一杯清茶两炷烟,欢送灶君上青天。
请给玉帝捎句话,而今文章不值线。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它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对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祭灶的风俗在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它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火,用于取暖照明、烤熟食物、防御野兽袭击。这就是原始的灶。火的发现和使用使我们的先民吃上了香甜的熟食,而灶即食物之源,于是产生了崇拜和敬奉之心。先民们对灶单纯的崇拜和敬奉还不够,先民们还创造出灶神来。灶神,或称灶君、灶王爷、灶君公、司命灶君、东厨司命等,民间一般称之为灶君菩萨。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炊事的神祇,而中国人历来主张民以食为天。因此,灶神是中国古代社会老百姓十分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对于灶神的祭祀非常之普遍。
《庄子》说,最初的灶君是位女性,“着赤衣,状如美女。”道书则把灶君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有赖于灶火的燃烧。汉代以后,出现了灶王爷,充当了头面人物,一些书籍为它造了舆论,《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兼任灶神,其规格大大提升了。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王是表示感激和颂扬灶王的功德,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旧时祭灶是火神、灶神并祭的,《周礼·夏官·司爟》说:“凡祭祀,则祭爟,祭爟如祭爨。”
廿三以后开始采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
除夕之夜接灶神归来,俗称接灶,用蔬菜6色合装一盆,酒饭各一,贴上新的神像,香烛供奉,恭迎灶神归来。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马纷纷乍解鞍。来复只须占七日,笑他人说上天难。”这就很有些浪漫主义的趣味,“笑他人说上天难”既豪迈,又潇洒,可体现灶王爷神通之广大。
【祭灶的诗词】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
[宋]苏轼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纵笔三首之一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陆游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
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
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农事稍间有作
[宋]陆游
架犁架犁唤春农,布谷布谷督岁功。
黄云压檐风日美,绿针插水雾雨蒙。
年丰远近笑语乐,浦涨纵横舟楫通。
东家筑室窗户绿,西舍迎妇花扇红。
我方祭灶彻豚酒,盘箸亦复呼邻翁。
客归我起何所作,孝经论语教儿童。
教儿童,莫匆匆,愿汝日夜勤磨砻,
乌巾白紵待至公。
辛酉除夕
[宋]陆游
衰境遇白鸡,自分堕幽墟;
造物偶见宽,俯仰复岁除。
駸駸迫耄期,凛凛无根株,
孰知尚坚顽,壮者有不如。
铜瓶垂碧井,手自浸屠苏;
松煤染兔颖,秉烛题桃符;
登梯挂锺馗,祭灶分其余,
僮奴叹我健,却立不敢扶。
新春无五日,节物倾里闾。
罗旛插纱帽,一醉当百壶。
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宋]陆游
癸亥辞修门,拜赐散人号。一
出非本心,欢喜归祭灶。
故乡多名山,幸得遂所好。
舟舆虽难具,信步亦可到。
清溪无尘滓,奇峰有云冒。
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
岂惟狂故在,望远亦未眊。
一醉倘可谋,敢爱将军告?
送袁度这挈家之任
[宋]敖陶孙
神龙不池拘,威凤非笼驯。
自我交袁君,愁见地上人。
一官固儿嬉,君视真埃尘。
去如下鞲鹰,来即释峤云。
相从复几时,孰老西湖春。
门前乌桕花,颇怪乌来频。
问知八九雏,翅短青尚新。
感君携孥行,道路嗟良勤。
念子春秋学,当重博士茵,
胡为簿馀干,折腰五斗陈。
祭河先恶沲,小大则有伦。
细意事失墨,风列实要津。
赠言吾岂敢,辄献所食芹。
惟时风雨交,举涂潦理轮。
十年上饶路,梦中说悲辛。
黄泥漫塘坡,鸣黾舞渊沦。
赠子方竹筇,副以白伫巾。
筇方哧鬼蜮,巾白来祗神。
意气得人命,杯酒聊殷勤。
上马莫回头,慎忽愁我贫。
亦莫作怪事,祭灶通比邻。
朱郎元章以予不得宫观与诸侄有唱和见寄揽之
[宋]晁说之
莫笑吹笙便得仙,绝胜祭灶事茫然。
白头吏役徒多犯,黄帽闲居政寡缘。
仰愧高僧能五鬣,俯惭垂柳解三眠。
诗成自赠仍堪寄,闻道衰蒲尚可编。
与节东归和同幕送行之作
[宋]陈杰
来参军事久无功,宜黜而升愧在中。
揽辔登车宁有是,过家祭灶略相同。
送人万里鸥波白,回首千山骑火红。
待得故园高卧日,诸君剑佩一时东。
山居苦
[宋] 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
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
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行都钱岁
[宋]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曾伯贡主簿挽诗二首
[宋]杨万里
练练兰溪秀,家家玉树荣。
兴安有才子,艮老是先生。
师与三冬学,诗专五字城。
一官缯祭灶,作麽便铭旌。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宋]陈藻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祭灶
[宋]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次韵答曾存之
[宋]秦观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一说此诗作者是张耒
寿彭簿
[宋]王迈
武夷深处有台仙,岳降元肖六日前。
早挟雄文偕汉史,晚将奇策对尧天。
一官祭灶真游戏,万里搏风吏勉旃。
早晚菑川再惟上,好将名姓压英躔。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岁晚书事十首之一
[宋]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春日风雨中
[宋]戴复古
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
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
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寄长沙簿孙昭远
[宋]杨时
阳城衰晚拙催科,阖寝空惭罪亦多。
祭灶请邻君自适,载醪祛惑我谁过。
猗猗庭有兰堪佩,寂寂门无誉可罗。
归去好寻溪上侣,为投缨绂换渔蓑。
呈程帅五首之一
[宋]陈造
一樽规度雪寒朝,小辍鸣弓抗射鵰。
未用军书送贴帼,故人祭灶有佳招。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
[宋]李洪
忆昨王师北渡江,山东豪杰已争降。
衔枚夜雪俄平蔡,斫树明书果死庞。
志士裹尸须马革,旧官祭灶熟羊腔。
老奸牖下终何幸,远愧睢阳庙食双。
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
[宋]舒岳祥
北固漫夸城立铁,钱塘休说浪翻银。
江山不改英雄泯,宇宙无穷战伐新。
过眼烟花空似锦,到头富贵总成尘。
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
次韵谢王使君见赠二首
[宋]卫博
功成刻楮谩三年,技拙空惭不可传。
晚事韩门称弟子,终期幕府颂燕然。
相看霜干寒犹在,未许兰膏明自煎。
祭灶乞邻端有志,只愁多指费囷廛。
三次刘寺韵赋张以道新居与约斋夹湖相望
[宋]项安世
寒绿新轩对马头,陂南陂北销愁。
合添渔艇两三只,时与约斋来往游。
欹枕孤鸿烟雨涨,钩帘宿鹭晓光流。
何时祭灶呼邻里,我欲题诗素壁留。
上曾枢密
[宋]毛滂
燕齐日暮客不旭,新丰主人岂相知。
不须买丝绣平原,不用黄金铸子期。
会当酸鹹有同好,主簿且须归祭灶。
请见临川太尉公,此语难为俗人道。
我公悦士甘如肉,万钱供客饭脱粟。
读书始堪属大事,谁论少文织薄曲。
眼看齐相不六尺,太史犹忻事鞭策。
胸中端正在眸子,岩电两瞳秋汉碧。
致君尧舜不足惊,升平本付公辈人。
西郊浓云含雨色,可胜枯槁怀阳春。
门前宾客马如蚁,谁是我公天下士。
趦趄欲进仍厚颜,纷纷无乃辽东豕。
蹇驴破帽栖尘坌,曳裾最晚空余恨。
草奏犹堪试傔人,无令归作潜夫论。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离别
[元]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
雁杳鱼沉,信断音绝。
娇模样其实丢抹,
好时光谁曾受用,
穷家活逐日绷曳。
笃笃寞寞终岁巴结,,
孤孤另另彻夜咨嗟。,
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
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吃灶糖
[清]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嗓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庚子送灶即事
[现代] 鲁迅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