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浦遗韵(3)

(2020-03-27 16:50:52)

半浦遗韵3)

半浦渡

半浦渡旧称鹳浦渡,南高桥镇施家漕村,北慈城镇半浦村,渡程170米。旧时半浦渡北属慈谿,南属鄞县。始见于《宝庆四明志》,是南宋十四渡之一。800余年来,半浦渡口占据水上交通要冲,东达上海,西通钱塘,南连鄞江,北接慈谿,通江达海,舟楫往来。来自县城(今慈城)与姚江上下游的客商在此上岸经营,中转货物,集市兴隆。光绪慈谿县志》;“半浦渡在十二都五图,南属鄞县。雍正间1723~1735)里人郑时陞等捐置田十八亩,创立义渡;嘉庆间1796~1820)余北海、郑名臣续置田十四亩零,寻被义渡庵僧盗卖。道光七年1827)郑芬、郑一夔等捐置田三十一亩零;同治间1862~1874)里人续有捐置,共田一百十亩、渡船三只。”又“《句章摭逸》:鹳浦渡在村之南,江名鹳江,一名半江,先秦川公谓之冰篆江。江流似带,环绕吾村。村西曰幻江,有巉头浦,又名西江。东则有张家浦,安仁庙在浦之东,沿江四五里曰西渡。凡自杭至寗波城者必由此,为鄞慈界。”

旧时,在古道、渡口、桥头都会设置天灯,用石质灯柱,内燃油灯。每当夜幕降临,天灯虽然只有微弱的光线,但格外耀眼,为路人、舟楫指引方向、也可避免船体撞上桥墩,方便来往行旅。天灯之名则源于民间传统。相传,每年春节,每家每户都要用竹竿高高撑起一个灯笼,夜晚,灯笼里的烛光就如同是天上的星星,以此喻意吉星高照,祈福在新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挑高的灯笼称为天灯。天灯多由当地士绅富商所捐建,通常也会同时捐有义田,并有专门的点灯人负责管理。点灯人工资及灯油费则在义田的收入中列支。有时需管理多处天灯时,也会成立天灯会,由天灯会来统一管理账务,并报请当地官府,以公告形式刊立石碑,立于路亭、渡口等显眼之处。

至今仍保护完好的渡亭、石柱天灯和石阶,昭示着古渡口往日的热闹。灯柱高约3.2米,下部为一根四方石柱,其上置一石龛,四壁开窗,龛顶仿木构建筑,刻成歇山顶造形,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如翚斯飞。随着运河时代远去,半浦作为交通要塞的含义已经淡化,古渡唯一遗留的石柱天灯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半浦渡的石质灯柱成为宁波境内现存唯一保持基本完好的天灯遗存。

 

半浦对岸的渡亭内立着一通清代《义渡碑示》,显示道光年郑氏家族中人禀呈官府,称郑氏宗族世居半浦,南首有渡口为鄞慈往来要津,族人郑君选、郑名臣等此前发起捐资兴造渡船,但因经费不足,几经废弛。后在举人郑芬、郑一夔努力下,义渡逐渐恢复。咸丰元年(1851),郑显煜、郑显泰两人秉承其先人为半浦渡口捐助义田的善行,重举义捐大旗,发动士绅捐助田地,筹集资金,增添渡船,重筑渡口,并在姚江两岸渡口各置天灯。雇工分撑,昼夜轮流以利行商往来,并重筑南北两岸埠头、船夫住屋。既然系义渡,当然不收渡资。郑氏家族的这一义举受到慈谿县官的表彰,称其“设立义渡,广济行人,最为地方善举”,“好义可风”。土地改革后,渡船会田被征收,改为有偿服务,过渡收费。今“三防”(防沉、防翻、防超载)钢质机动船1艘。随着姚江堤防加固工程江北段的建成,半浦渡形成了一个典雅古朴的渡口文化景观区,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眺感

[明]郑溱

江涛曲折自扶桑,风动烟波更浩茫。

耶许声清喧拽坝,蓬帆影碧飐来檣。

铁炉冶器贲饔膳,木厂登杉拟栋梁。

可惜天荒腾米值,渡头肩贩日蹡蹡。

 

花朝晚渡鹳浦

[清]郑梁

下陈往返路迢迢,港断舟停已及宵。

破幔疏帘輿代步,残壶賸榼仆分挑。

神灯闪烁三过庙,僧磬丁冬九里桥。

晚渡原来好风景,兹行端不负花朝。

 

同寅伯过鹳浦,夜半渡江,义门烧烛以待,已成长句

[清]谢绪章

日月匆匆易迈征,栖迟不是匿身名。

我于酬俗缘都谢,君为娱亲话款迎。

歧路初愁泊何所,深更欢见韵先成。

今宵又得酕醄醉,只此行藏乞其评。

 

谢绪章 字汉倬,号北溟,谢兆昌之子。清诸生。康熙时镇海谢绪章北溟、慈谿郑性南谿字义门、鄞县万承勋西郭、李瞰东门字寅伯,号称四友,各以诗鸣,尝合刻《四明四友诗集》(据《清稗類鈔》),有《北溟见山集》存世。

 

晚渡鹳江

[清]郑竺

清江深难测,远水接天碧。

晚霞断欲飞,夕阳低渐没。

物色各相宜,余亦有所适。

众鸟宿高枝,孤舟载明月。

悟处每自知,兴来向谁说。  

 

晚渡鹳江

[清]王仁廉

晴川如镜柳如丝,放棹江村薄暝时。

远树云低随岸转,片帆雨重过江迟。

野桥流水添新涨,墟里孤烟起暮炊。

坐久不知天色晓,归鸦啼上最高枝。

 

王仁廉,号洁甫,黄山人,贡生。著有《思补居诗稿》,咸丰同治年间在世。

 

西渡

据《宝庆四明志》上记载:“西渡,望京门西三十里即西坝,通慈溪路。管堰洪子存管一十八名,月支和雇钱二贯文;牛畜原额八头,每月支草米钱一贯文;索缆,月支三贯文。宝庆三年,洪子存者一十三名,牛存一头,舟上下甚艰。守胡榘买牛增人,按月支给”。《 开庆四明续志》:“西渡堰,堰东距望京门二十里,西入慈溪江。舳舻相衔,上下堰无虚日,盖明越往来者必经由之地。淳佑间(1241~1252),稍加葺治,未几堰复坏。宝佑六年(1258)八月,大使丞相吴公给钱五千七百三十九贯五百文,委司法赵良坦同副吏许枢监莅修筑,伐石辇材,费一出于公所,济博矣。”

 

入京到西渡

[宋]陈著

昨宵北渡今西渡,系是离家第二宵。

诗伴风流勤犯驿,棹郎醉饱健迎潮。

丈亭浦近邻舟接,笔架峰迷故里遥。

得意归来期可数,榴花如火照高标。

 

陈著  1214~1297)字谦之,一字子微,晚年自号本堂,鄞县人,登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授安福令,改知嵊县,擢著作郎,上疏指责贾似道祸国殃民,乞罢买公田。似道怒,出迁扬州通判,临安签判,后以监察御史知台州。宋亡,隐居四明山中(奉化雪窦山西坑村)。他为官刚正,不畏权贵,多次和贾似道斗争,著有《历代纪统》、《本堂先生文集》95卷。(传见《雍正宁波府志·卷二十·鄞县人物》)

 

之姚江西津夜泊

[明]章载道

夕阳辞古渡,潮落且停艭。雨气红奔电,风威怒卷幢。

一苇航越水,百里辨姚江。不寐看残月,清光逗短窗。

 

自西渡至姚江作

[明]余寅

夕发西关津,薄烟羃洄渚,安漫延其波,无冒刚涛怒。

遥光忽暝灭,归翮亚相旅,轻帆信雨飞,坐久失烦暑。

山椒杂野磷,夜深照石虎。历历贵者封,名卿入荒土。

去者集灌木,来者艺丛楚。龌龊自有徒,幽忧不如鼠。

 

余寅,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鄞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七十七岁。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农丈人诗集》8卷《文集》20卷及《乙未私志》、《同姓名录》、《吴越游稿》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西渡

[明]阮震亨

缥缈一舟虚, 盈盈露未晞。 长源通海日, 远水控句馀。

沙际鹤安在, 江心帆正迟。 澧兰如有托, 击汰问卬须。

 

西渡晚步

[明]阮震亨

句章渡口一舟虚,几树丹枫晚照馀。

月冷数声呼断雁,滩危无泪泣枯鱼。

春潮日送桃花信,秋梦犹传越绝书。

借问中流谁作楫,檀兮空老竟何如。

 

新渡

[明]李堇山

潮涨渡东西, 兰舟放柳堤。

过江人语别, 渡客半慈溪。

 

李堂(1462~1524)字时升,学者称堇山先生,世为鄞郡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登进士,弘治四年(1491)除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升营缮员外郎,弘治十五年(1502)升应天府府丞,正德四年(1509)陟南京光禄寺卿,改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升工部右侍郎。后因病乞归,在赤堇山田舍课耕先人薄田以糊家口,著有《堇山遗稿》15卷。

 

西渡

[明]张邦奇

江畔群山暗水云,江中风浪百愁新。

临流莫道舟儿小,解济东西南北人。

《四明谈助·卷四十二》

张邦奇 字常甫,号甬川,鄞县人。中弘治乙丑(1505)进士,选庶吉士,正德初年(1506~)进捡讨。时刘瑾擅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未几,竟致仕。嘉靖改元(1522)再起为四川、福建提学,历国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忧,未及服阕,召为吏部侍郎。后以母年逾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卒于任上,年六十有一。谥文定,赠太子太保。  (《四明谈助·卷三十五》)

 

烈风渡西江

[明]郑溱

山夹江风烈, 涛来浪逆生。 舟随天影动, 岸赖石头撑。

疑有蚪潜舞, 看无鹜泛平。 遥怜浮海客, 日日望洋征。

 

自西渡归路口占

[清]姜宸英

自别东郊路, 三年此复经。 潮痕依月上, 野色赴江青。

地僻山城掩, 丛深古庙灵。 老夫吟望意, 双鬓惜星星。

 

渡西江入山即事

[清]郑梁

漠漠朝云压树低,相随樵子渡江西。

千峦雨过花争发,三月春波鸟乱啼。

地僻柴门因白石,天晴酒榼到清溪。

年来踪迹留城市,一见春山酿似泥。

 

西江送秋用少陵《白沙渡》韵同横山达庵

[清]郑性

昔闻桃花源,粉红迷两岸。其中卜居人,避秦不知汉。

今者我所居,荒江号曰半。深秋霜叶红,客作桃源唤。

秋风日以凄,秋潮日以漫。霜叶难久留,渐逐行人散。

顷此不知乐,徒然计理乱。津迷莫可问,空发千秋叹。

 

西江送秋同东门南溪渔山兼韫山弟用少陵《白沙渡》韵

[清]张锡璜

群游滞远棹,野眺循近岸。平楚旷连云,列岫危插汉。

风潮明灭余,霜叶红黄半。屋外牛羊眠,门前鸡鹜唤。

修阪互横斜,荒烟自弥漫。舂杵远相闻,村酤夕未散。

华实可齐观,炎凉知己乱。独惊物候移,莫解鬓毛叹。

 

张锡璜,字志昌,一字渔溪。鄞人张士埙之长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著有《半舫斋集》。

 

郑氏义庄

中国历史上大家庭为团结本族成员,维护本族本乡公益而设置的田庄称义庄,一般由族内官宦乡绅倡议并出资,通过捐献或购买田地作为义田,所得地租用于祭祀,兴办书塾学堂,资助应举考试,接济孤寡贫困,救援灾伤病残,补助嫁娶丧葬等项,义庄创始于北宋范仲淹,明清时遍布全国。

据《光绪慈谿县志》,清时全县共有义庄九所,其中东乡2所:骆驼桥盛氏、更楼严氏。西乡3所:西门外冯氏、石步叶氏、上新桥董氏。南乡3所:石米湾陈氏、半浦郑氏、罗江罗氏。北乡1所:观海卫胡氏。

光绪慈谿县志》云;郑氏义庄在南乡十二都二图。嘉庆二十年(1815)里人郑珪创始,其子耕堂、玉堂,孙尔毅、尔柟锺成之。捐银57549两零,建义庄一所,置田1017亩。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朱兰《郑氏义田记》云:嘉庆二十年(1815)慈谿职员郑珪仿宋范文正公置义田以赡族,事未集而卒,其子耕堂、玉堂、礼堂,孙尔毅、尔柟继之。越八年,得田一千十七亩有奇,置义庄慈谿城南十里之半浦镇,立义仓、义塾于其中。道光四年有司以闻,诏建坊,旌其门。明年,复赐耕堂以下,级有差。

潘世恩记曰:庄以义名,慈水郑晚圃封翁,推己及人,以赡宗族,有志未逮,而子若孙相与继述成之,传于后嗣,垂之久远者也。庄之中置田若干,乃即灌江之阳。为屋若干,为廪若干,为塾若干,屋以奉翁栗主,其庑则司田之丰嗇者居之,廪以备盖藏,塾以课其族之子弟,教养兼尽,出纳有经。呜呼,利溥泽长矣!……毅祖起家耕读,乡里称善人。诸父服贾四方,积有盈余,则奉以为翁寿,翁愀然曰:“尔无为是念,先世自元季以来,卜而居此,服畴食德,户口盈千,皆始祖安仁公所自出。其间生无以养,死无以葬,举子不能育,育而不能教者,水源木本,怆恻于怀。尔欲博老人欢,盍此类而施之,俾吾子姓,无虑失所。一岁极之千百,岁以为常,寿莫寿于此矣。”诸父志之不敢忘。越乙丑(1805)毅祖弃人间事,诸父念翁之不克覩厥成,则经营愈亟。创始于嘉庆二十年(1815),落成于道光三年(1823),建置苟完,规条既备。

郑珪,半浦郑氏十五世祖,字宏立,号晚圃。祖郑桔字允卜。生康熙五年丙午(1666)十二月十五日辰时,卒乾隆九年甲子(1744)十一月初七酉时。创捐传贮银,修辑宗谱,貤赠儒林郎,从祀崇报祠。父郑愉,字美兴。生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二月廿二日辰时,卒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三月廿四日,捐传贮银,重建宗祠,增置祀田。郑珪生雍正七年己酉(1729)七月十三日子时,卒嘉庆十年乙丑(1805)四月十五日酉时。国学生,诰赠奉直大夫,创建义庄,钦旌义行,给帑建坊。配裘氏,诰赠宜人。生子四:耕堂、玉堂、书堂、礼堂。

耕堂,字启莘,号莳云。生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十月十六日未时,卒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十月廿四日卯时。从九品,议叙盐运司运同衘,诰赠奉直大夫。玉堂字崑璵,号芝田。生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七月十二日辰时,卒道光七年丁亥(1827)九月三十日卯时。国学生,诰封奉直大夫,议叙同知,例晋奉政大夫。配王氏,诰赠宜人。生子二:尔刚、尔毅。

尔柟,字楚材,号梅叔。生嘉庆六年辛酉(1801)八月二十日辰时,卒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六月十一日亥时。国学生,议叙六品衘。

尔毅,字会期,号果亭,别号木斋,半浦郑氏十七世祖。生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十月廿八日酉时,卒咸丰七年丁巳(1857)闰五月十五日申时。由廪岁贡生,授训导,历署遂安、汤溪、桐庐、云和、于潜县学教谕,绍兴府学训导,议叙州判。承先志建义庄、置田赡族,悉资经理。居家后见义勇为不辞劳瘁,乡党赖之。尤留心先世故典,见闻所及靡不搜罗,著有《奇零集》。《鄭氏人物傳》云:其先世以贾业起家,富甲乡里,而于承先启后诸义举,有志未遑也,尝储公项以待后人。厥后支派益众,意见不同,有艳其利而思瓜分者,君力阻之。且亟谋于众,次第举行以成先志。如改建宗祠,增置祀田,君尤著者焉。

今周氏宗祠惇德堂已修茸一新,挂慈孝家风馆的牌子,还能看到寒村庙、中书第、茶栈、半浦大屋等清代建筑,其余旧迹多已无从说起。

商界奇才孙衡甫(1875~1944)故居(曾为半浦人民公社驻地)、及其创办的半浦小学校舍二幢民国年间的中西合璧建筑,均保持完好,并钉有“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的牌子。

 

半浦小学

半浦小学是孙衡甫先生在民国十年(1921)捐资创办的完全小学。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半浦小学的出现,无疑为众多子弟提供了一个学习栖身之所。多年后,这些年幼的学子长大成人又走上救国强国之路。

半浦小学校舍是目前宁波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小学,主建筑是一幢典型的西方建筑5间砖混结构二楼,前进7间、二旁厢房各9间均为木结构高平屋(二边厢房靠南边4间好像是后镶的),呈四合院,前有操场。校门门厅有《孙君义行碑》,邑人冯君木撰文、衡阳曾熙书丹,刻于1929年2月,文字清晰。转眼近百年,历经风风雨雨,这幢中西合璧、占地面积约4750,总建筑面积1725的小楼依然完好地伫立着。经过近百年风雨,柱头、花窗、莲纹福字地砖,风貌依然。曾经辉煌的它,现已成为文保建筑,沉积多年。庆幸于2016年被德造教育重新发掘,现为半朴园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集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文化传播和旅游为一体。以传统文化深层体验的恭敬之心延续着半浦小学往日的辉煌。几年来,半朴园与宁波各所学校合作,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古礼——开学入泮礼、感恩成长礼、13至14岁的成童礼、18岁成人礼,还有古为今用的生活礼,如中午的礼仪餐,教孩子坐姿、吃相,“长者先入席、好吃的留给长辈”,这些都是独生子女时代容易在家庭教育中丢失的。教育精神薪火相传,是时代之幸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