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浦遗韵(1)
(2020-03-21 21:26:43)半浦遗韵(1)
已亥岁末,腊月廿四,有幸参与宁波文化研究会半浦之旅,考察郑氏藏书楼二老阁遗址。句章城外,冰篆江畔,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品茗含道,翰墨会友。戊子新春,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席卷了中华大地,把国人禁足宅第,岁首年头半月闲,查家藏文献,录半浦郑氏和梨州先生相关的信息以纪其盛,藉此自娱,並飨同好。
半浦又称灌浦,距罗江东南9公里,《光绪慈谿县志》作鹳浦。郑梁《半浦考》云:“半浦俗称灌浦,谓取灌溉之义,陈敬宗《江郊渔牧记》中也称灌浦。其散见于诗家者皆然,然何水不可灌溉,独是浦以是名耶?考张时徹《宁波郡志》,则云鹳浦。”
郑姓是半浦大姓,郑氏自称是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状元郑自诚后裔,奉郑毓为始祖。郑毓 字秀甫,元初义不出仕,隐居于庆元府慈溪县西屿乡安仁里灌浦之滨,自号安仁居士,训诫子孙“积德以待世运之清”,世以耕读为业。到明朝有郑满者,系秀甫公五世孙,弘治五年(1492)举人,与孙燧、王守仁、胡世南为同年友。历仕临清州学正,道州知州,濮州知州,正德初致仕。以其五世孙郑启始,科第连绵,蔚成望族,《光绪慈谿县志·列传》所载的郑姓传记共59人,其中明清两朝半浦郑氏竟达55人之多,占郑姓人士九成以上。旧时与杨陈杨氏、黄山王氏、罗江罗氏世称慈南四大望族,尤以郑氏私人藏书楼二老阁著称于世。
二老阁
康熙年间,一代鸿儒、思想家黄宗羲在余姚黄竹浦的老宅失火,遗留给子孙的藏书损毁大半。远在半浦村的黄宗羲弟子郑性闻讯后,星夜赶往黄竹浦,把黄宗羲“续钞堂”残余图书,用船载至半浦,入藏“西江书屋”。运来了黄氏的珍贵藏书,也运回了小村源远流长的文化命脉。他深有感慨地借诗描述了运书过程中的艰难:“劫后残编四五千,辞黄归郑上江船。可怜手泽消逾半,敢道心香绍得全。往似今朝从我载,未知异日请谁传。中间做个邮亭卒,一站程挑一站肩。”之后,郑性耗时5年,埋头整理黄氏残编,得3万卷。又遵父郑梁遗愿,建造藏书楼,命名为“二老阁”,以纪念同在刘宗周门下就学的黄宗羲和郑氏祖父郑溱。不仅藏书,而且刻书。郑氏一门雕版刻书长达155年,历经六代而薪火不绝,黄宗羲巨著《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得以出版。四方学者纷至沓来,访求黄氏之学,一时间使半浦村成为浙东学术重镇,书楼历时二百二十年,历史悠久,在浙东藏书史上是仅次于天一阁的第二家,在中国古代藏书楼史上也十分罕见。《光绪志·卷四十四·居址》:二老阁在半浦,郑性建,以祀黄宗羲及其祖(郑)溱,藏书其中。徐嵩《二老阁记》:“二老阁者,郑南溪奉其考寒邨先生之命而建以祀二老者也。二老者何?其一,秦川府君,寒邨先生之考黄梨洲之友也;其一,黄梨洲先生,秦川府君之友而寒邨先生之师也。秦川府君之与梨洲,幼相善,长相摩契也。”
据《慈邑鸛浦鄭氏宗譜》卷十八载,二老阁始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雍正元年(1723)竣工。阁中藏书主要是两家之书。一是郑氏先代遗书两万余卷,郑勋《二砚窝书目记》云:“余家自先濮州公(指郑满)以文章显,代有传集,至宪副公(指郑溱)积藏书二万卷。”一是黄宗羲续钞堂三万卷。据全祖望云郑性“收黄氏书理而出之,尚可得三万卷”。两项相加应为五万余卷,规模甚可观。但据徐嵩《二老阁记》云:“既而梨洲先生之家火,其藏书半失,南溪于是焉相度基址,建阁于宅之左方,取黄氏遗书之存者,庋于其旁。”“梨洲先生书数万卷,今所存五千本,按其目多缺不全。”则庋藏二老阁之黄氏书大约仅万余卷,实则二老阁藏书当为三万余卷。关于二老阁藏书,郑性之友全祖望言之甚详。其所撰《二老阁藏书记》云:“太冲先生最喜收书,其搜罗大江以南诸家殆遍。所得最多者,前则淡生堂祁氏,后则传是楼徐氏,然未及编次为目也,垂老遭大水,卷轴尽坏。身后一火,失去大半。吾友郑丈南溪理而出之,其散乱者复整,其破损者复完,尚可得三万卷。而如薛居正《五代史》,乃天壤间罕遇者,已失去,可惜也。郑氏自平子先生(指郑溱)以来,家藏亦及其半。南溪乃于所居之旁,筑二老阁以贮之。”其所撰《五岳游人穿中柱文》云:“先生于黄氏之学,表章不遗余力。南雷一水一火之后,卷籍散乱佚失,乃理而出之。故城贾氏颠倒《明儒学案》之次第,正其误而重刊之。先是,尊府君高州(指郑梁)欲立祠于家,以祀南雷而不果。先生成其志,筑二老阁于所居东,以祀南雷及王父秦川观察(指郑溱)。春秋仲丁,祭以少牢,黄氏诸孙及同社子弟皆邀之与祭,使知香火之未坠也。”“四方学者或访求南雷之学,不之黄氏而之鹳浦,即黄氏诸孙访求簿录,亦反以先生为大宗。”二老阁在中国学术史和藏书史上颇具地位。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云:“此阁藏书,在时间上则继余姚黄氏之绪;在空间,则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堂鼎足而立”。其价值,一是掇拾黄氏续钞阁之残余。黄宗羲续钞阁喜藏书、钞书,于世学堂纽氏、淡生堂祁氏、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天一阁范氏、传是楼徐氏等藏书,无不借而抄之。尤其是祁氏藏书散出时,精华尽归南雷。这部分书价值是极高的。二是使郑氏、黄氏二家“手泽在焉”,“薪火临焉”。黄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郑溱系黄宗羲之友,郑梁、郑性父子均为黄宗羲入室弟子。郑氏后人与两家文献,“虽残篇断简,其尚在所珍惜也”,“师传家学,倍有光矣”。故“四方学者或访求南雷之学,不之黄氏而之鹳浦”。全祖望有《二老阁书目》,又有诗论郑氏藏书云:
浙东藏书家,首推天一阁。其后淡生堂,牙签最审确。
于今有鹳浦,善在精且博。我观古著录,诸家亦纷错。
藏书不择书,糠秕混精凿。藏书不读书,庋置怜寂寞。
读之或不善,丧志恐作恶。南溪真书仓,万选钱在索。
收拾南雷门,门墙幸有托。我生若謏闻,渔猎猎荒落。
何时得假馆,疑义相弹搏。。
郑性亦喜刻书。所刻有:黄宗羲《南雷文约》四卷、《明儒学案》六十二卷,自著《南溪偶刊》,包括:《南溪梦》一卷、《南溪寤歌》一卷、《南溪不文》一卷、《仅真集》一卷,父著《寒村集》三十六卷。
二老阁
[清]全祖望
奎芒萃黄竹, 笃生有魁儒。 一黍在阳谷, 出自九死余。
膺滂陪党籍, 文陆共简书。 晚归双瀑院, 残经理蠹鱼。
招邀遍江东, 鹳浦尤其渠。 秦川故观察, 同声和于于。
扁舟自过从, 素心不可逾。 江村拟汉阴, 庞马足并驱。
高州绍坠绪, 报本时瞿瞿。 有子承先志, 杰阁凌太虚。
春秋仲丁日, 少牢荐香醑。 百年嘘薪火, 二老降履绚。
试看午夜分, 五纬临阶除。
1 膺滂
2 文陆
3 庞马
4 五纬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仕,专心致力于学术,相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
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其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
寄题二老阁
[清]谢訚祚
昔年二老阁同登,一字留题尚未曾。
到此语言原是赘,任他顽儒亦能兴。
江回九曲波澜阔,山接群雄气象增。
竹浦寒村幽寂甚,师门家学两承绳。
谢訚祚,字悦如,号涛山,镇海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甘肃镇原县知县,罢官归里二年,起授四川宁远府经历,谢不赴。著有《并日楼诗文抄》。
二老阁
[清]郑元祁
百年高阁擅清华,遗泽于今尚在家。
插架书多防蠹蚀,缘墙藤古爱龙拏。
寰中省识乡名旧,江上追寻隐迹遐。
一瓣心香谁是继,自嗤私愿抱无涯。
郑元祁,字绍京,号杏卿,半浦人,慈谿贡生。著有《有怀轩诗文集》《咏史诗汇编》。
半浦郑氏
据刊印于咸豐庚申(1860)《慈邑鸛浦鄭氏宗譜》[郑养元纂修,復训堂藏本]记载,半浦郑氏以“明省善淳廉
郑满,谱名鏋,改名满,字廷美,又字守谦,号勉斋,亦号谦斋。半浦郑氏第六世,生成化元年(1465)乙酉五月十五日,卒正德十年(1515)乙亥三月初四日。幼丧父,以孤童自奋,与兄鑑力耕养母,一切声利不以动心。时羣从祖父子。或起上舍,或著武功,或以高第跻侍从,一门之内冠盖相望,亲党皆奔走恐后。公视之漠如也。弘治五年(1492)壬子科举浙江乡试,与孙燧、王守仁、胡世南为同年友,浙河有四杰之目。授临清州学正,造士多所成就。秩满擢知道州,招流民兴水利,革兵胥诘捕之扰。内艰归里再补濮州,值刘六、刘七等剽掠山东郡县。满缮城固守,躬冒矢石御之,民赖以安,正德初(1506~)致仕。《浙江通志》:“满所至,士民惠爱,为政好行其所学。”《明故奉直大夫知山东濮州致仕郑君墓志铭》云:“公历官皆有善政,竟以江彬钱宁用事,愤嫉不能堪,得请以去。生平以明道为己任。力辟浮屠、老子之说。为政务敦教化,在道州复濂溪书院,梓其遗文。在濮州条示文公家礼,以为四民式。所至立乡塾,择子弟之秀者兴于学,籍寺观租为养瞻费。”《光绪志》云“其诗文纯古淡泊,有宋元作者遗风”,曾孙郑梁集遗著为《勉斋遗稿》,因简首有“孙梁敬编”字样,《四库总目提要》以“梁敬”名。《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一载,著有《诗经讲义》,惜未见原文。墓在李家岙,《光绪志》有记,鄞人李堂、张琦撰墓志,万言撰墓表。
郑启 字伯蕃,别号荣期,郑满五世孙,半浦郑氏十一世祖,生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闰十一月初八戌时,卒康熙三年甲辰(1664)七月廿一日戌时。郡庠生,中崇祯庚午(1630)副榜,诰封中顺大夫。父之璧,十八岁殁于痘,母顾,逾月生启。稍长能自立,诸名士校文家塾,启辄窃纸笔成篇,排比几上,诸名士莫不奇之。年二十三岁成诸生,声誉远出。逆奄(魏忠贤)之乱,浙江主考发题阑入奄姓以媚之。启对策直以曹节、仇士良为言,有司掩卷不敢视。崇祯三年(1630)主考黄道周得启文,谓其充实间镇定,是名士。卷上上,副考庋置他所,填榜而忘之,因入副榜。已而黄叩所学,为之叹息曰:吾试浙而失此士,真如宝山空手归矣。东江既建,以子溱贵封中顺大夫、按察司副使。国变后课童力耕而俾其子,闭关授徒,一门之内忠全孝尽。启美鬚髯,仪观伟然,音吐如洪钟。邻家子病祟,启宿其家,祟为之避去。有遗金于道者,拾得,物色其人还之。族有主仆之讼,乡大夫入仆贿,挽令使直仆,令将从之,启突入,与令争可否,声憾县庭。旁观眙愕,令改容谢之。卒年七十有二,世称荣朝先生。
郑溱,郑启的儿子,字子平,号兰皋,丙戌(1646)以后别号秦川,生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十月十八日丑时,卒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十二月二十九日戌时。
生而颖慧,弱冠遊庠,研穷六籍,于诸史百家之书无不手披口诵,钞纂等身。中崇祯十三年(1640)副榜,将拜吏部主事,改授县令不赴。时愍帝心厌科目,思复祖制。储材国学,因诏副榜尽贡入监,以六曹诸务及骑射试之。溱入太学一年,祭酒以十八人上荐,溱与焉。帝将以异等擢用,为要人所持,不果。遂约同列拜疏归,鲁王监国授按察司副使。监国元年丙戌(1646)六月,南明军败舟山(史称监国之难),闻报就缢,迫于父命而止。自此终身不复言仕,埋身江上,读书授徒以奉其亲。兵荒后饔飧不继,处之怡然。五十年不入城市,年八十有六而卒,诰赠中宪大夫。
溱与黄宗羲同学于刘宗周之门,又同为遗民,相契最深。故人来为郡邑者,求一见,辄拒不纳。晚以著作自娱,开始藏书。慈谿郑氏自郑溱以后,世以文章显,代有传集。自后二老阁藏书、刻书名满天下,郑氏一门延绵七八代,为文献世家。著有《易象大旨》、《三坟衍义》、《诗经萃华》、《正统萃华》、《书带草堂诗选》十二卷、《文选》二卷等,康熙间刻本;又有《书带草堂文集》二卷补遗一卷、《台邑南鄉瑞屏鄭氏宗譜》三卷,光绪间刻本。墓在黄墓山,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撰墓志铭,《光绪志》有记。《浙江人物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有郑溱、郑梁父子小传。
郑梁,郑溱的儿子,字禹梅,初号香眉,继号禹庵,后号寒邨。生崇祯十年丁丑(1637)十二月初五日卯时,卒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四月十一日。生而天姿高迈,长从南雷游,闻蕺山绪论。尝自署斋室曰:“霁月光风周叔茂,青天白日邵尧夫。”清康熙八年(1669)举人,二十七年(1688)登进士第,选庶吉士,乞假省亲。逾年入都,改工部湖广司主事,旋升本司员外,刑部山西司郎中,三十三年充文武会试同考官,所拔多佳士。三十四年(1695)出守广东高州。守高不三年以父不乐就养,乞归至再四,得请而父讣至,万里奔丧。毕葬事晕仆地,十九日始苏,身半废,因改名风,字半人。生平笃于师友,事南雷,往复质问无虚日。南雷殁,恸哭墓上,心丧拟于所生。去高时,吏某广州人也,母老乞假,赐以诗,躬自命酒,送之郡堂上。
郑梁擅画山水,尤工诗文,诗以《晓行诗》得名,人称“郑晓行”。诗近陈献章,文类归有光,深得黄宗羲赞赏。归田抱病,辄左笔作书画,更饶别致,苍秀胜于右笔,赋诗属文如平时。岁时兴至,肩輿间出,年逾七十犹出游,所至皆有诗。既病休林下,问津半浦者,大半皆其子郑性友,延款若忘年,间发一论,新奇跌宕,人人解頣。病笃,犹题诗作书,腕力遒劲,盖生有自来矣。
郑梁一生著作颇丰,著称的有《勉斋家传》一卷、《郑氏人物传》一卷、《同野论学要语》、《香眉焚余集》(附年谱)、《初变稿》、《见黄稿诗删》五卷文二卷、《五丁集》诗五卷文二卷、《安庸集》诗一卷文二卷、《玉堂集》一卷、《玉堂后集》一卷、《归省偶录》一卷、《还朝诗存》一卷、《宝善堂集》二卷、《白云轩集》二卷、《南行杂录》一卷、《高州诗集》二卷、《半生堂诗文集》一卷、《息尚编诗文》四卷、《读书杂记》、《半生亭诗文集》一卷补二卷、《寒村杂录》一卷、《寒村补录》二卷、《寒村诗文集》三十六卷、《北溟見山集》一卷、《寒村見黃稿》二卷、《四大家诗抄》等。
《四库总目》云:郑梁自序曰“寒村子生丁丑,至是年盖五逢丁矣,因题其所作曰《五丁集》,而后此十年俱附焉。”“岁丁卯寒村子年五十有一矣,精力已衰,志气灰冷,举一生所欲为者尽泯,然归于无何有之乡,从此惟庸人自安而已,因名其所作曰《安庸》。”郑梁现存书目及版本、藏所,详见李灵年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二卷。
郑梁性好藏书,“家中藏书甚富,与范氏天一阁相埒”。家有石叟室、丈七间、半生亭,为藏书、读书之室。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秋,又治其西圃为室二十楹,颜曰大椿堂,裘琏为撰《大椿堂记》。郑梁出黄宗羲之门,又其父溱与宗羲为挚交,乃于康熙十七年,谋刻黄宗羲之文,曰《南雷文案》二十卷,包括《文案》十卷、《吾悔集》四卷、《撰杖集》一卷、《子刘子行状》二卷、《南雷诗历》三卷。民国间涵芬楼更名为《南雷集》,附以黄百家《学箕初稿》二卷。后郑梁又遗命子郑性筑二老阁,以祀宗羲和郑溱。
郑性,字敬和,一字复之,号义门,又号南谿,晚号五岳游人。郑溱之孙,郑梁之子。生康熙四年乙巳十一月廿六日(1666年1月1日)卯时,卒乾隆八年癸亥(1743)七月初十日酉时。
康熙五十九年(1720)庚子岁贡生,候选训导,应受铨不赴,因而终生未仕。漫游四方,五岳历其四,独衡山未至,年八十将南行,未几而卒。有《二老阁书目》、《仅真集》一卷、《南溪不文》一卷、《南溪梦竆》一卷、《南溪寐歌》一卷、《南谿诗文偶刊》等。
郑性“于南雷黄氏之学,表彰不遗余力”。毕其父郑梁欲立家祠以祀南雷、祖父郑溱之志,于所居之东筑二老阁。“渡曹娥江,抵四明,离鹳浦四、五里之遥,即可望见崇檐杰阁,岿然峙立天际,乃二老阁是也。楼上奉南雷、郑溱二友之木主,旁立郑梁木主。楼下庋藏书籍”。
郑大节,字临之,号萚坨,晚号补牢翁。溱之曾孙,梁之孙,性之长子,生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二月十三日巳时,卒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十一月十一日辰时。十七岁补定海县庠生,候选州判,一赴省试即弃去。善山水,暇则鼓琴作画,以诗酒自娱。有《箨垞遗稿》、《四明诗汇》等。
乾隆间开四库馆征书,三十八年闰三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抚三宝奏折云:“又访有宁波府慈谿县郑大节家,藏书颇富,亦已飞饬宁波府徐崑亲往访购。”四月二十八日奏折云:“又慈谿郑大节家藏书,虽远逊于范氏之多,其中亦有未曾习见之书,可备采折者,亦复抒诚愿贡献,现查有书八十二种。”实则郑大节检取二老阁藏书精本九十四种进呈,有四十七种二百九十卷著录于《总目》,其中三十三种入存目。嘉庆间《天一阁书目》卷首附载二老阁呈书目录,其中《警时新录》五卷、《岭海舆图》一册、《海语》二卷、《灼薪剧谈》一卷、《十八方加减》一册、《造砖图说》一册、《西洋国志》一册、《九代乐章》二十三卷等为罕见之书。写本还真之日,书被翰林院截留,或在省垣为大吏所取去,还阁者极少。姚椿《樗寮日记》云:“至鹤浦,访郑氏二老阁,规制略似范氏天一阁,但范阁下有屋,此仅离地数尺耳。主人云:‘乾隆丙午间,曾被焚毁,又进呈书皆未领回。’此二事后来考文献者不可不知。”
郑中节,字发之,号拙斋。溱之曾孙,梁之孙,性之仲子,大节之弟。生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十月初八日辰时,卒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八月廿七辰时。以孙郑勋贵,赠儒林郎。
中节幼承庭训,务为有本之学,性倜傥负气节,读书不屑章句。终生不仕,好山水之游。早岁游秦中,有《游秦草》。谨守二老阁藏书。余集撰《墓志铭》曰:“家故多藏书,辄杂览经史以及五行九数青鸟之学,靡不浏览。”“百年以来,南雷之书洊遭水火,甬上遗老亦零落殆尽矣。而君家遗籍独完好如故,流风余韵,仿佛犹能道之。”“君既归,讫无所成就,念先人之清芬,延令诸于将坠,皇然有守先待后之志。于是发所藏箧,勤加雠比,篇帙坏舛者辑褫刊正之。与天台齐宗伯召南、仁和杭太史世骏、同郡全太史祖望为友,有疑义辄就裁审。”“每朔望率诸子焚香拜阁下,春秋丁日,束牲以祭,诚敬如游人(笔者按:其父郑性号五岳游人)在时。”
郑竺,一名合闻,字弗人,号蕉雪,一号晚桥。郑溱之五世孙、梁之曾孙、性之孙、中节之三子。生乾隆四年己未(1739)十二月廿二日戌时,卒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七月初五日辰时。邑庠生,以子郑勋贵,例赠承德郎。少颖异,读书一目数行,酷好诗古文辞。与顾橍、桂廷铧为诗会,唱和无虚日。客武林,杭世骏、金农、鲍廷博诸名宿并器重之,见者莫不倾慕。家有二老阁藏书甚富。晚桥自幼耳濡目染,迥非凡近。又所居饶园池之胜,名花奇石,位置楚楚,时招友朋觞吟其中。所储书法名画之处为野云居。遇火烬,子勋重建之。父中节以任气中飞语,竺奔走营救,事定,遂咳血而卒,年仅二十五岁。著有《溪上旧闻》二卷、《野云居诗文遗稿》二卷。
郑辰,初名宸,字箴衣,号三云,又号芟云,后慕谢遗尘九题之目,自号三云。中节六子。生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四月廿二日卯时,卒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闰五月二十日未时。
少承家学,有声黉序,事亲孝,抚孤侄有恩。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以拔贡充《四库全书》馆謄录。议叙布政司理问分发江南,历署苏州、松江、常州府通判、杨州府同知。皆闲曹无所试,摄阳湖令有弟讼其兄结盟者,面呈名籍,辰笑曰:“此汝兄设饯会帖尔”。立毁之,论以伦纪祸福,兄弟卒感悔为好。领太仓运,至通州得目疾归。复奉檄送安南降人赴广西,赋诗有“我道此行殊不恶,七星岩畔有空青”句。借补徐州府经历,以目疾告归,卒于家。著有《十二古铜钩斋诗集》《句章摭逸》颇详邑中逸事,《谿上遗闻录》多採之。
郑甲,中节七子,字华春,号雪桥。生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十月廿九日辰时,卒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2)八月初一日子时,精历数,工诗文书画,能琴,亦以家难抑郁,年二十四,尽焚所作而亡。有《雪桥居士遗稿》一卷、《闲情草》等。
郑浩,字芝室,大节之孙,卬卬次子,乔迁之父,。生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十一月初十辰时,卒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二月初六日酉时。国学生。四岁而孤。《光绪慈谿县志》卷三十二云其“性好古书名画,见辄购之。尝见乌斯道《春草集》板于城中人家爨下,急购归,补刊其缺者行世。”
郑勋,初名继高,字书常,又字冠军,号简香,又号研香。溱之六世孙,梁之五世孙,性之曾孙,中节之孙,竺之子,生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六月廿七日未时,卒道光六年丙戌(1826)十一月初一日子时。廪贡生,嘉庆丙辰(1796)征举孝廉方正,予六品衘。师从蒋学镛,受《毛诗》、《春秋》,得浙东学派之嫡传。有《郑氏征献录》、《二砚窝诗存》三十八卷、《二砚窝文集》六卷、《二砚窝读书随笔》、《梨洲年谱》、《简香日录》等。嘉庆初,二老阁书散之后,留意于市肆之间,物色二老阁散出之书,或虽非故物亦设法购回,或借抄于人。经十余年,积书两千余卷,别辟二砚窝以庋藏。蒋氏为作《二砚窝记》。得朱彝尊赠其高祖郑梁诗手稿,遍征题咏,阮元、谢启昆等三十八人为之题诗,又绘《二老重逢图》。别筑二老堂于二老阁旁,以祀郑梁、朱彝尊。阮元题匾额,秦瀛书楹联,袁钧撰《二老堂记》。郑氏十世皆有专集,勋护惜梓行传世,刻书甚多。一是继续刊黄宗羲未刊之稿,如《明夷待访录》一卷、《思旧录》一卷、《南雷文约》四卷。一是刊郑氏一门著述,如郑梁《勉斋先生遗稿》三卷、《寒村举业偶存》一卷、《寒村七十祝辞》一卷、《守高存言》一卷、《勉斋家传》一卷等;郑竺《野云居诗稿》二卷、《野云居文稿》一卷附录一卷等;郑甲《雪桥居士遗稿》一卷;又有《雪窦唱和记》一卷、《雪窦唱和诗》一卷、《初夏唱和诗》一卷、《江亭唱和》一卷等。此外,还刻杨简《石鱼偶见》一卷、冯次牧《天益山堂遗集》十卷、潘平格《求仁录》十卷、李东门《四明四友诗》四卷等。
郑乔迁,初名业,字仰高,号耐生。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五月廿四日申时,卒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十月十一日丑时。大节之曾孙,浩之子。县诸生,工科举,旋弃去。为人砎絜,不为世悦,人恒怪而笑之。时时学为古人之文,出以示人,人益怪而笑之。有《藏密庐文集》四卷,冯登府序。“发先世二老阁书及借阅范氏天一阁所藏,一资其文。与阳湖陆祁生、吴仲伦为师友。明季浙东多奇节,乔迁于梨洲、谢山所经述,欲赓续之,遍寻荒冢断碣,徘徊穷山中,不问家事,惟好饮,饮必有诗。已,皆屏弃之。”其六世祖梁缉大椿堂,乔迁有《大椿堂补植卉木记》,云:“嘉庆十六年(1811),兄弟析炊,余得堂焉。吾家丙午、壬子(道光二十六年、咸丰二年),两遭火厄,惟是堂岿然独存。”
二老阁藏书历经近两百年,藏书代有散佚。一散于四库馆征书“写本还真之日”,书被翰林院截留,或在省垣为大吏所取去,还阁者渺渺”。二散于乾隆五十一年夏二老阁郑氏翰林第东厢火起,恶少乘火打劫,争取其书而去,所存仅十之一二,且多残编断简。后又经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咸丰三年(壬子)两次火厄,所剩无几。郑观海于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二老阁,渐复旧观,藏书仅余万卷及所刻书版片。其《辛酉重修二老阁感赋》云:“巍巍杰阁临江浒,数百年来蔽风雨。藏书万卷半虫蚀,遗集镂板尚不窳。上有先世木主存,祖孙三代相步武。岁岁春秋释奠诚,一瓣书香阅今古。崇朝盲风怪雨来,栋折欀崩难修补。此事原非独木支,创业当思绳厥祖。鸠工庀材几周章,子弟奔走力宜努。藉藉人言嗟废兴,家乏藏镪被人侮。幸也祖泽尚未泯,竭蹶张罗撑门户。虽无惲翚飞鸟革观,依旧规模拭目睹。岿然咸仰鲁灵光,万丈光芒中夜吐。”然于是年十一月,太平军攻占县城,恶少乘机入二老阁,又窃去藏书一批,后归于冯氏醉经阁。
民国初,郑性七世孙公议,将二老阁存书及版片卖于上海书贾,为沈氏抱经楼所得,后大多归北京图书馆;郑氏先人手稿卖归杨家骥;剩残者为镇海倪椿如所得;藏书印为马隅卿所得。1943年,二老阁被后人郑志远、郑怀玉、郑荣祖拆除变卖。至此,历时二百二十年之著名藏书楼二老阁便散为云烟了。
二老阁这个曾可比肩天一阁的著名藏书楼的盛况记载于书页上,据《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先生考证,是一所二层楼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阁前有明堂,阁后有清池,围墙北面建有一亭,栽竹木花卉。二老阁楼上中间一间依嘱供奉着黄宗羲、郑溱和郑梁的神位,左右两间庋藏着黄宗羲的著作,楼下是郑溱的著述。当年的二老阁或许比天一阁还要有名气些,因为天一阁只有少数主人家的好友才能进得去,而二老阁对外开放,四方学者访求黄宗羲的著作,纷纷来到半浦,使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使半浦古渡多了学者的身影。二老阁的缕缕书香,由此散播到宽阔江面之外更远的地方。如今,昔日“二老阁”已荡然无存,遗址也改建新式民居,只剩下院落里的一口池塘、一口井,而“二老”文化犹与阁后的小池、古井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