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汉字细说五谷

(2012-07-23 17:12:38)
标签:

文化

分类: 盏间清茶

在众多成语俗谚中,“五谷”一词出现频率较高。也体现出五谷杂粮在传统农耕社会里的重要性。 “五谷丰登”是说五谷皆熟丰年到,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便是说人纨绔懒惰。而对于五谷所指的种类,常常由于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变迁,也有不同。

《辞源》一书中“五谷”词条云:①《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注和庄子《逍遥游》“不食五谷”疏所注五谷为:麻、菽、麦、稷、黍;②周礼夏官职方氏“其谷宜五种”注为:“黍、稷、菽、麦、稻”。两条的差异在于无麻而有稻,而二者的区别却并未指明。

《楚辞·大招》中有“五谷六仞”,东汉王逸注为:“五穀,稻、稷、麦、豆、麻也。”而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树艺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同为东汉著名文学家却晚于王逸的赵岐注为:“五穀谓稻、黍、稷、麦、菽也。”前者有“麻”,后者却有“黍“。从王逸所处的汉安帝、汉顺帝时代,到赵岐所处的汉桓帝或者更前的时代,也不过仅仅二十年光阴,对于五谷的记载便有如此不同。

而在《三字经》中,更有:“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记载。可知,南宋时编撰的启蒙读物中便又有“六谷”一说。那么,五谷到底指的是哪几种谷物?它与六谷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谷类汉字入手,探讨五谷的奥秘。

首先来看“五谷”中的“谷”字。

“穀”是由“谷”字引申而来,也是“谷”字的繁体写法。“毂”是“谷”字的物象来源。它表示谷物的带壳种籽。就如后文要提到的“稻”和“米”二字一样,“稻”的果实叫“谷”,谷壳坚硬,舂去壳叫“米”,方能煮食。“毂”字的上部左半边仍是一个“谷”字,右半边部分表示用手拿着工具击打的一个动作,下部则是一个“禾”字。恰似古人打场的真实情景的再现。因而,“毂”的本意是“大谷”,表示动作。而从汉字六书来看,毂为形声字,“古碌切”,读作“gu”,当从打谷所发出的声音“咕、咕”而来。而后来,其含义便有了更宽泛的变化,用作了谷类作物的总称,成为了一个名词。

再来说“谷“字。甲骨文中的“谷”是一个会意字。其下部为“公”,表示肛门。在“公”部的上面是一个表示“进入”含义的符号,这就是说:“谷”就是从口里吃进,从肛门照原样拉出的带壳种种籽。金文、小篆和楷书都一脉相承,都写做“谷”。

“谷”和“毂”二字,便在字义上有了共通之处,均表示“谷物的带壳种籽”。后来变成了一切谷物的泛指。于是,在汉字简化时,便删繁就简,用“谷”代替了“毂”。

五谷的所指,在历朝历代都会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指的总类也是差不多的。有的是有大小之分:比如“大卖”是“来”,“小麦”才是“麦”;而争论更多的却是关于“大米”和“小米”的称谓问题的争论。豆类作物作为人们的食物,这一点却是没有争议的。并且人们还用“不辨菽麦”一成语来形容那些缺乏实际种植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愚笨无知的人。用分清豆子和小麦来形容,不管它是否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菽”类作物已是非常普遍并广为人们熟知。

作为粮食作物。便不能不谈到“禾”这个偏旁。因为《说文》云:“凡禾之属皆从禾。”“禾”是一个部首字:稻、黍、稷,都从“禾”。“禾”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像一株成熟的禾谷:下面是根,中间是叶子,上面部分则是垂向一侧的谷穗。从文字的造字意图来看,“禾”,正是一株完整的谷子形状。其本意就是指的“谷子”。因此《说文》解释为:“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云:“嘉禾之连稿者,实曰粟,粟之人曰米,米曰粱,今俗云小米是也。”“禾”是史前先民由野生的狗尾草培育而成的农作物。秦汉以前,“禾”便专指“谷子”,也就是“粟”,但后世逐渐演变,多称稻的植株为禾。

“禾”也可以作为谷类农作物的总称,泛指一切谷物,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可以指抽象的谷类作物:比如:“雨露滋润禾苗壮”中的“禾”字,既可以指稻的植株,也可以泛指谷类作物。

下面便来讲“稷”这个字。从《说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禾”通常用来泛指谷物类作物,作为专指“谷子”的字,一直保留至今的只有“稷”。甲骨文的写法,它的字形就像是一个人在侍弄禾谷。《说文》云:“稷,五谷之长,从禾畟声。”古人对“稷”的评价非常高:“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它被古代的先民奉为谷神,列为“五谷之长”。中国素来以农业大国而自豪,土地和粮食是立国之本。古人把“社”当做土神,把“稷”当做谷神,“社稷”合成一词,便是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在先秦以前的历史传说中,周的始祖“弃”,名字也叫做“后稷”。是因为从小他就“好种树麻菽”,长大后更是热衷于传播他所掌握的农耕知识。让先民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后稷”便是农官的意思。但人们却用先秦以前专指帝王的“后”字尊称他,可见他对于先古时代的巨大意义。

“黍”,也称黍子,去皮之后成为大黄米。黍米比小米颗粒略大,其色泽金黄,煮熟后还有一股香味。极为难得的。

甲骨文中,“黍”字的上部像黍穗分叉斜垂的状态,中部是茎叶,下部是根;右边是一个“水”字。《说文》中云:“黍,禾属而粒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可见,黍的组成部分有谁,表示这是一种可以酿酒的粮食作物。古人以黍造酒,是因为黍子脱皮后,一经蒸煮,颜色橙黄,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之气。这是不可多得的,因此常用这种酒来作为古人祭祀的供品。同时,由于“黍”无论是做饭还是造酒,都气味馨香。所以古人便用“黍、甘”作为部件,来创造“香”字:取黍的甘美之意。

与之相对的便是有“小米”之意的“粟”。同时另外一个具有“小米”意的字是“稷”。所谓“贵黍贱稷”,便是很明显的区分大小米贵贱之分的例证。甲骨文的“粟”字,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棵生长成熟了的谷子:上面是一只手,正在掐收谷穗,中间的小点,表示这是一种颗粒十分细小的粮食。“小米”之意便是取其“小”。“粟”的野生祖先是“禾”,即是狗尾巴草。处处可见,并不起眼。但经过先民们一代又一代的驯化栽培,却成为农耕社会里的重要粮食作物,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也便是要将“小米”尊为“五谷之长”的原因:黍米太不多见,只能让少数享有特权的贵族人们享用,而粟米却很平常很普通,众人皆能吃得起。

再说另外一个意为“谷子”的字:“稻”。这里的“谷子”单纯是指“禾之实”,指没有舂掉外壳的“谷子”,并没有“米”的一层含义。甲骨文的“稻”是会意字:上为“米”,下为“坛”,也就是一种容器的象形。但这里并不是指要将“米”装入“坛”中,而是表示稻谷的外壳形状如坛,坚硬如坛。

在金文中,“稻”字的存储信息较为丰富。上面是“禾”,下面是“爪”,也就是“手”,再下面便是舂米的“臼”,在这下面还有表示米粒的六个小点。整个字形,把“水稻”加工的过程描绘的淋漓尽致。小篆的“稻”字,承接金文,由“禾和舀”组成,“舀”由“爪”和“臼”上下叠加而构成,表示由上方将手伸进下面的容器“臼”中,放进或者掏取东西。

而稻谷舂掉谷壳,这才叫做稻米。并无大小之分。从“米”字的构造便能看出。“米”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米”字,用上下六个小点表示米的颗粒,中间的一横便表示一个筛米的工具,把米粒和谷壳分离开来。在横线上方的小点便表示筛子上剩下的小米粒,横线下方的小点便表示筛子筛了之后的谷壳。

当然,“稻”字的意向从最初的“稻谷”扩大到“稻米”,而位列五谷之中,成为一种谷类作物的代称。筛选之后剩下的白净的米粒,虽没有黍米的金黄,却也美味可口,为谷物中的上品。

“麦”至今仍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农作物,类属自然是越分越细。单从汉字的角度来说,便有“大麦”和“小麦”之分。由此看来,先民们的智慧不仅在于区分“大米”和“小米”,他们体察入微,堪称智者。

既然有小大之分,便有不同的汉字来表示。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书经》记载有:“我诒来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小麦,“来”则是指大麦。这句的意思是说,感谢神灵从远方给我们送来“来美”这样的农作物。

甲骨文中的“来”字,是一个象形字。像麦类作物的植株之形状。细细分析对比,我们便可以发现,“来”是大麦的形象的细致描写:麦穗成熟时仍然上扬,芒刺上翘,不会像小麦一样低下穗头。“来”的本义便是指的大麦。因为大麦秋播冬长,春华夏实,弥补了谷类作物春种秋收的一段饥荒期。大麦又是麦类作物中第一个收获的作物,有“收成来到”之意。后来为了更加形象,于是又加了一个“禾”字做偏旁。意思便更加明白。

“麦”字,即是小麦的专称,也可以用作麦类作物的总称。甲骨文的“麦”字却跟“来”字不一样,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植株图形,下边是一个倒写的脚趾,表示小麦是紧跟着大麦成熟的农作物。而值得注意的是,小麦的穗头。是唯一与大麦不同的地方:一个朝上,一个低垂。

“菽“是五谷中最特别的一类作物:豆类。金文中的”菽“字写作”叔“,从木又从尗。“尗”即是豆菽之“菽”的本字。故《说文》云:“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金文的“菽”字是一个会意字。右半部分上边是“尗”,表示“豆”的植株,下部的三点表示有着众多的根系。左边在手型上有两个小点,像用手摘取植株(豆杆)上的豆荚。因此,“叔”的本义为摘取豆荚。

正因为如此,豆荚和豆子都是很“小”的东西,“叔”字后来便被借用为表示叔伯的“叔“,作为对比父亲年龄小的弟弟的称呼,也只与父亲平辈却比父亲年轻的男子。也有人认为,“叔”被借用来表示叔伯之叔,是因为“叔叔”有些类似于“拾来的父亲”。这正应和了“叔”的本义:“摘取、拾取豆荚”。

后来为了分辨“叔”字的两种含义,给“叔”字上方添加了草字头,写作“菽”,来特指豆类农作物。但我们今天却更常用“豆”而不用“菽”来表示豆类农作物。一来因为“菽”字具有文言语体色彩,二来是因为“豆”字形象生动,便于书写。

“豆”是“菽”的后起名称。它的本义是指一种食器,一种高脚的盘子的象形。古代的先民们通常用这种高脚盘子盛放煮熟的豆子用餐,也用来盛装祭品供奉祖宗神灵。在历史的演进过程当中,先民们逐渐发现,豆形盘子的造型,中间大,上下却细长,与大豌豆等一类的豆子外型上十分相似。因此,自汉代开始,便用“豆”来称呼这种有着椭圆外形的植物种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便形成了对于周围日常所食用的食物的审美,并把它融入造字法中,让华夏的文明在锅碗瓢盆和五谷杂粮中活色生香起来。

这些汉字,作为历史的证言,字字珠玑,散发着从一草一木、一禾一稼中传递出来的农耕文化的遗传密码,演示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推进,反映着华夏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进步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