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15-01-11 20:04:33)
标签:
365 |
分类: 教研掠影 |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熟练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记叙六要素,理解文中写景之妙。
3.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闲人”的感叹,结合作者经历理解“闲人”所为。
二、教学重点:上项1、3条
教学难点:上项第3条
三、课型设计:文言阅读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投影: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晚年贬谪海南。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他是谁呢?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北宋元丰六年10月12日夜晚,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二、朗读课文:
1.听写二字,强调二字读音:藻、荇zǎo
2.注意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3.读出点感情和味道。欣喜的感受
三、记叙要素:
1.读题目读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的有:记叙文,游记,游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的一篇记文等。
2.先看怎样“记”的?梳理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作者,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者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翻译大意。
强调:念——想到,相与——一起,户——门。
3.试背这几句。
四、欣赏夜景:
1.扣住题目“夜游”,作者和张怀民欣赏到了怎样的夜景?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一下。
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2.欣赏夜景之妙,语言之妙。
用一个句式说话,这是一个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背诵这句描写夜景的句子。
4.试着仿写一个类似的写景句。
如: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五、感受“夜游”:
1.作者“夜游”有何感受?用文中句子回答。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大意。
2.作者为何称自己和张怀民为“闲人”?“闲人”包含哪几层意思?
明确:赏月的欣喜(自得),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落寞),自我排解的达观,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过渡:苏轼在什么背景下写作此文?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年(1079)三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反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被贬黄州的苏轼真的是“闲人”一个吗?
苏轼被贬黄州四年,进入创作最高峰。据学者统计,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散文457篇,词79首,诗歌214首,赋3篇,共计753篇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极高。其中如《浣溪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散文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可见他“闲人”不“闲”。
4.背诵这句表达作者夜游感受的句子。
5.“闲人”的境界——
前《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结课:背诵全文。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并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