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梅苑学校 杨彩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的艰巨任务。而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要创新,就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指导探索发现事物规律。我们除了加强自身的培养外,还应该引导
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和多方法地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一、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能否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创新型的教师。前苏联着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毕竟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启发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以此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以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教材,深入教材,自由寻求知识。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着,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二、给予自由空间 鼓励创造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墨守成规地坚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那一定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思维,掌握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方法,在观念上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注重“生惑”,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思维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主导”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要建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让枯燥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多言堂,变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上要大胆尝试、摸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真正转变,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很显然,创新是人的本质,是自我展示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某些学生有独特创意的思考和想法、“标新立异”的思维以及他们的创新成果,要满怀热情地肯定并进行积极的鼓励与评价,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绝对不能因其想法古怪或不合时宜就一棒子打死。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决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由于求知者的知识程度、经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见仁见智,也是允许的,因而,答案也就丰富多彩。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刘桂玲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