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翻砂铸钱法一些文章的转载(3)——破解“崇宁”大钱雕母之谜
(2016-06-23 23:24:42)
标签:
转载 |
笔者在收集翻砂法铸造钱币资料的时候,收集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认为,“崇宁通宝”其实只有样钱,既无雕母,也无母钱,它之所以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雕母,其原因在于采用了特殊的铸造方法。一般认为宋徽宗时代铸造的钱币,特别是“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虽然铸造量极大,却铸造精良、版别众多,可谓“精美绝伦”。文章“雕母之谜”提出的“沉泥烘模熟铸法”,虽为一家之言,但是却为我们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宋徽宗时代铸造钱币的技术是什么样的?如何铸造出数量巨大,而铸造精美异常的折十大钱,笔者特将文章转载如下:
破解“崇宁”大钱雕母之谜
周泰宇
近来,听说全国不少泉友和笔者原先一样,自认为得到的精品“崇宁通宝”大钱是雕母或母钱。为了解惑,笔者经多方了解,并查史料、探访老铜技工,终于揭开了“崇宁通宝”折五型精品似雕母或母钱的内情。
众所周知,北宋徽宗当皇帝不称职,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却很深。他亲笔书写的真书瘦金体 “崇宁通宝”钱,不仅为海内外收藏者所青睐,而且铸工精细。
笔者藏有一枚“崇宁通宝”钱,青铜质,直径35毫米,厚2.2毫米,重11.2克,黑漆古色间或硬绿锈。钱文端庄深峻,见角见棱;铜质精良,铸工精细;穿孔方形,轮脊低平;地章平整,钱体厚重,超越常品。纵观无翻砂之貌,却有“刀痕未尽”之征,又有母钱拔模之“梢”,钱背留有符号,穿上浅横郭。此似雕母之缘由。
其实,“崇宁”大钱只有样钱,既无雕母,也无母钱,而是采用“沉泥烘模熟铸法”所铸行。我们知道,战国末期的刀币,是将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并烧烤成陶后,直接浇注铜液铸钱,其钱文由工匠刻划,很难工整,刀刻笔划却有棱有锋。这种泥质子范,只能使用一两次,用后即碎,如再铸,仍需重新制范,所以刀币很少有同版的。而“崇宁”大钱却是采用泥型铸造法,将钱型和钱文铸印在泥型上,再经过高温处理,既可起瘠化作用,又可降低配合料的可塑性,减小其收缩程度,称之“沉泥”。用这种泥型钱模印铸的钱币,理应像早期的刀币一样纤细锋棱,且这种泥型钱模还可以铸造许多次。“崇宁”大钱之所以像现代精密工艺铸造出来的,还因为采取的是“烘模熟铸法”,即采用了早期冶炼熟铁的办法,利用小型反射炉的作用,直接在泥型钱模上溶铜精炼,并加入锌、铅、锡等元素,再通过冷却,使粗铜和粗合金中的杂质析出,如此冷却或加热多次,所铸钱币自然精良,表面光洁,像刀削一样漂亮,且还能节省时间和材料,也是砂型浇涛的钱币不可比拟的。这也是“崇宁”大钱像雕母材质的缘由。
(原载中国商报/2003年/11月/20日/第009版)
网络上的一些评论:
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紧随崇宁之后的大观母钱是有史籍记载的,莫非所谓先进的泥模过两年就让位给相对落后的母钱翻砂了?大观钱可不比崇宁的质量差,折十大观比折十崇宁铸造更精。说的好!铁母好人,铜母不好认而已。
不失为一种说法,何必一棍子打死。
难道我们现在见到的所谓铁母一定是母钱?
不少泉友觉得崇宁的精美难以用翻砂工艺达到,所以设想出各种铸造法试图解释它,这也很正常。
一般认为这种铸造方法的效率比较低,不及翻砂铸造可以满足大量铸币的需要,但似乎莽钱的量也蛮多的。等有空了再好好学习下。
我们要知母钱的真伪,就必须了解当时铸钱的工艺。我是觉得楼主说的有点靠谱,崇宁钱的铸造不是陶范就是瓷范的可能性大,而且当时取钱出来是将范打碎的方式取出来的。这个观点我在1989年的金融杂志上发表过这样的文章。
要是用范的话,应该有出土,毕竟崇宁锻造不是小量,个人还是倾向于母钱锻造,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材质。
不管用什么方法,翻砂有母钱,泥范就有铜母范。
莽钱就不必说了,即使先秦半两,有许多版式也是有量的。
古人不会傻到用泥巴做范就做一范砸一范
尤其像宣帝五铢、莽钱、直百五铢这类面文特别具有一致风格的钱币,当时一定有统一的祖钱用于制作铜母范,再制作陶范量产。
问题无非在于祖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从工艺便捷和防止盗铸的角度,使用不易留存的软料甚至就是蜡样可能性会比较大。
‑这个(以上那段话)我比较同意
说也巧了,热播的武媚娘传奇中,武才人在呈给李世民的开元通宝钱范上不小心留下了指甲纹,因为那个呈样范模就是蜡做的,虽是一部戏,导演还满认真的,哈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弄清母钱的材质,工艺及铸钱的方法我想是最重要的。
笔者心得:
最近,关于中国古钱币铸造方法的争论很大,一般认为宋代之后,中国铸钱是采用的翻砂法,这已经为钱币研究界所承认。近年来又有“范铸”、“失蜡法”铸造之说,这篇文章又提出“沉泥烘模熟铸法”之说。
笔者认为,提出某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科学的假设,而这种假设的验证,需要用历史文献的考据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加以验证,而绝非臆断的推理能够完成。
其实“翻砂法”如果仅仅拘于“沙”字,而非翻砂法使用的材质做文章,将中国古代的翻砂法,与现代工业中的翻砂法混为一谈,就存在逻辑上的根本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