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子病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一种女人病(图)

(2013-03-05 08:28:40)
标签:

健康

习惯

月子病

生活

李巍

分类: 趣味生活

月子病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一种女人病(图)

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曾经说过跑步其实并非最好的锻炼方式,如果跑步强度过大或者时间太长其实反倒对身体有害,有个博友跟我辩论了好几个来回,坚持认为跑步一定是最简单而且有效的锻炼方式,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每天早晚跑步。

 

其实我在那篇文章中说的意思是,跑步并非没有锻炼效果,只是跑步只健半拉身,它对锻炼人的胸肺功能很好,当然也有强健身体的作用,但是跑步应该慢跑,而且不宜时间太长或者强度太大,否则一定会损伤膝盖等部位的关节。这并非危言耸听,只不过一般人只看重跑步的锻炼作用,但并不知道跑步的时候脚踩地面会产生反作用力,而这个冲击力是人的体重的将近40倍,如果持续跑步,对关节的伤害可想而知。

 

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习惯于认同和迁就传统的看法,有时候不加辨别就接受,有时候对其中并不科学和合理的部分也没有途径真正了解,所以才会有认识上的偏差。

 

比如我以前说过的中国人总觉得自己特别容易上火的问题。很多人习惯于把身体不舒服的原因归结为上火,其实许多时候并非上火,而上火本身又是个很笼统和不确定的概念,所以如果把身体不舒服贸然理解为上火,不但可能会服错了药,还可能耽误了病情。

 

还有一些其它情况,也是中国人习惯中对疾病的误解和臆想。比如生育过孩子的女性最常挂在嘴边月子病,就是中国人的一种误解。按照中国的传统看法和民间说法,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坐月子期间不宜外出,也不能干活,尤其不能接触凉水等东西,否则就可能造成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而且这些毛病会伴随一生。

 

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妇女在唠叨往事的时候会说自己当年坐月子时没有注意,或者迫不得已做家务,结果就留下了老病根,一辈子腰酸背疼。人们把这种所谓的“病”成为月子病,而事实上这种病纯属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月子病。

 

中国人特别注意坐月子期间的健康,这本身不是坏事,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健康,生完孩子以后体质虚弱,更应该注意防病保健,这肯定是对的。不过,同样是女性,外国妇女生完孩子以后就没有所谓坐月子,这除了体质和习惯不同之外,更多的是认识方面的差异。国外大部分妇女生产之后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休息几个月甚至更久,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生活,也没有因此落下疾病,而且在一代接一代的演化中体质和抵抗力更好。

 

月子病不存在,并不意味着坐月子期间可以过于随意,不注意保护自己,同样会造成身体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反过来说,月子期间出现问题固然要注意,月子过后出现的身体不适和疾病自有其原因,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月子期间辛劳所致,否则就可能耽误了病情。

 

一些莫须有的病被中国人关注了,甚至给予了太多关注,这是习惯也是传统,但这很可能会贻误病情,反而让真正的病因得以忽略。虽然有病就求医是不是最好的保健习惯,但如果出现了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的身体不适,还是应该多加注意。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一些不是病的情形当做是病,但又常常忽略对健康的呵护。人的保养就如同保养汽车。汽车除了要有能够转化成动力的油,还要定期做保养以保证各个功能正常;而人除了吃饭睡觉,同样需要做保养,还要定期做检查,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健康隐患,只有从习惯上加以改变,才能走出中国人最常见的健康理念上的怪圈——年轻的时候拼命用健康去换钱,到了一定时候反过来耗尽积蓄甚至负债累累买健康。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更快,压力更大,当然对健康的认识也比老人们要多,但最大的问题是自觉不自觉地顾不上健康,所以很多时候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健康,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消耗着健康。

 

这几年网络越来越普及,我看到网上有许多所谓的中医保健食谱和被视为不宣之秘的解病良方,很多年轻人都依照那些方子来治疗按照老人们的说法自行判断出来的健康问题,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做法,那些所谓良方未经证实,损益未定,另外一方面未经医生诊断就贸然依照习惯将自己身体的不适界定为某种疾病,这也是不科学的。

 

我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国人的传统经验,更不针对以经验为主要诊断依据的中医,只是从医者的角度来客观地看问题,中国人的某些习惯确实可能对健康无益,那些所谓的病有些确有其事,而有些则根本是莫须有,与其让它来贻误健康,不如纠正看法,正确认识并且丢掉它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