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巍医生
李巍医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09
  • 关注人气:3,4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为什么总觉得存钱不如买保险?

(2012-10-17 20:31:57)
标签:

保险

投资

理财

风险

李巍

分类: 李巍看事

中国人为什么总觉得存钱不如买保险?

相信每个人都曾接到过陌生电话,接起来是推销保险的。好像近期有了新的措施,限制保险公司推销电话保险。一般情况下接到推销保险的电话都会推辞掉,很多人根本不接电话,但也有不少人经过推销员舌颤莲花的游说,最终买了保险。若非如此,恐怕保险公司也就不会雇佣大批推销员逐一打电话了。

 

我曾闲来无事和电话推销保险的人聊了聊,对方口才确实很好,而且业务熟练,该背诵的全都背下来了,该回避的你就算再怎么咨询也不会回答,来来去去就是一个意思:他推销的保险是独一无二的业务,保本返利,非常划算,若非我运气很好还真轮不到我来买,那意思是说,他们能选中我的电话号码,那是我有了大白天被天上掉下的金砖砸晕的运气。

 

保险公司最惯常的推销方法是告诉大家,购买他们的保险,除了能够有所保障之外,还能保本儿,到了一定时期,交给他们的钱能够退回来,而在这个时期内被保险人能够得到某些方面的保障。这看上去与通常交了保费就不可能退回来的情况很不一样,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保险项目比较合适,最终就买了,而且是一买就好几份。

 

很多人买了这样那样的返本的保险产品,但其实并没真正了解它,只是觉得买了保障而又能最终拿回保费,非常划算。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类似的保险产品都是月存几百元到几千元,存够十几二十年,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将缴纳的这些费用还给被保险人,期间在某些方面享受保险的保障。而事实上,如果稍微有点数学基础知识来算算这笔账,就会发现这些钱在这些年里滋生的利息是个非常大的数字,而这笔滋生出来的利息,远远高于购买正常的同期保险的保费,保险公司赚的便是这笔钱。

 

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每年存1万元,连续存15年给保险公司,也就是到他二十岁时缴纳了十五万元,到了六十岁甚至八十岁的时候,保险公司会退还这十五万,期间这个人可以享受几十万到百万元的保险服务。看上去非常合算的一个保险产品,但这十五万元在这个人二十到六十岁期间的利息就有四五十万,这还不算缴费期间十几年的利息。由此很容易看到的是保险公司虽然给了百八十万的保险承诺,但却拿走了五六十万甚至更多的利息收入,届时退回来的十五万元如果算上六十年间的通胀,可能根本不算一笔钱。

 

如果每年购买100万元的意外险,保费只要1000元,连续投保60年则只需要6万元保费,同样可以保障60年意外伤害,但如果把那十五万存成定期,六十年间的收益将超过百万。这样算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为什么很多保险公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推销保险产品而又有很多人去买呢?

 

因为很多中国人把保险当成投资,希望保本的同时能有保障。正是这样的心理,促成了上面说到的各种类似的保险产品大行其道,很多人买了之后觉得很踏实,却不知道这样的保险产品付出的保费远远大于不用返本的正常保险产品。

 

我前面写过一篇博文,说到外出等情况应该购买保险,很多人觉得有保险意识是好事,因为在中国因病致贫和因灾致贫的情况非常普遍,应该有保险意识,用相对比较少的钱对生活和健康有个比较好的保障,一旦有了意外不至于因此将整个家庭的生活颠覆掉。

 

但对于保险,正确的认识应该就是,它只是一种保障,花钱购买保障,这钱花出去了就回不来了,但拥有了同期的某些保障。很多人一方面觉得把钱白白给了保险公司划不来,另一方面又觉得如果能在得到保障的同时小有盈利那就更完美了,于是统统掉进了糊涂账里,吃了亏还觉得自己得了便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对保险认识有误区,把保险和理财投资混为一谈了。保险不是投资,即便把它看成一种投资,也是对未来安全的投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投资。

 

国外的保险已经很成熟了,人们的生活保障主要来自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所以外国人通常不像中国人这样攒钱养老,攒钱供孩子念书,他们比较敢于今天花掉明天的钱,花掉的钱不再去想,明天的保障就来自于花掉的那些保险费。

 

保险是一种很好的东西,但任何商业行为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盈利,是利益最大化。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寻常人肯定算不过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所以对待保险,正确理念很重要:是用一笔今天担负的起得钱,为将来买一份相应的保障,不求这笔钱能回来,但求买到的保障能够保证度过将来不可预期的危难。有了这样的保障,接下来的生活就可以过得比较随意和舒心了,没有以外最好,有了意外情况,也不至于将整个家庭的生活计划打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