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汇课评课稿

(2019-12-10 14:06:16)

2019年安康市小学英语教师素养大赛

词汇课评课稿

 汉滨区教研室 郑润华

今天我要评的是两节词汇课。两位老师都选取的是PEP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 ? Part A 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根据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英语课程基本分为词汇课、语音课、会话课、读写课和故事课五种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英语课,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词汇课对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更具体更细致。一般来说,词汇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要解决单词的音形义,完成四会的要求,并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场景中恰当应用。如何将音形义这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一节词汇课要达到的基本教学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并在情境中用通常情况下,音形义的结合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有自然拼读法、实物认知法和听说练习等等。

从总体上来说,这两节课都充满了设计感,动静结合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活动设计丰富多彩,训练方式多种多样, 教学方法自然灵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环节到位,是两节不错的完整的英语课。但是两节课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不明确,重难点不够突出。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说一下:

一、课堂导入方面

两位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各具特色。第一位老师用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today? ”和“Apple tree”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二位老师通过呈现一张西餐餐桌图,复习四年级上册的餐具单词入手,承前启后,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学的食物词汇,说明教师对于教材很熟悉,体现了一种大教材的意识。

二、新知呈现方面

在教授新知识的方面,两位老师的侧重点不同。第一位老师主要采用自然拼读法来教授新单词,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也更易于记忆。具体做法是采用字母操教每个字母发音,接着分音节拍手读单词,然后抽生读或者开火车读,再强调个别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如er的发音,最后在将有同样发音组合的单词进行归纳学习,举一反三。这一部分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出彩的地方,学生的词汇得到了拓展,思维也进行了发散。但是过于强调单词的音,而忽略了对单词其他方面的挖掘,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并且没有体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第二位老师从图片学习并导入单词,让学生将单词的形和义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接着在课堂上渗透了数量词的概念,强调了单词单复数的变化,拓宽了词汇,增加了深度,完成了这节课的难点。但是整个环节引入了大量句型,过分强调了语法知识,忽视了对每个单词最基本要素的教授和练习,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三、练习拓展方面

第一位老师创设waiter和customer的情境,让学生通过role-play在对话中来练习新授词汇,体现了To learn in the situation, To practice in the situation.但是学生在练习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时,一直使用升调,教师并没有纠正,其实这是一个体现自我专业素养的好机会,应该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问句都读升调,特殊疑问句要读降调。第二位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是,她引入了Chinese food 和Western food 菜单,加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讨论、比较然后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掌握了词汇,也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是值得提倡的地方。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

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很好的做到了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敢于开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勇于尝试,最大程度的刺激并延续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一位老师还用了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来作为结束,整堂课首尾呼应。同时两位老师告诉学生要学会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远离垃圾食品。

总而言之,两位老师都具有一定的英语专业素养,教态亲切,动作自然大方,板书设计精美漂亮,有小瑕疵但是课堂表现可圈可点,整体非常用心。但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不完美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不断进步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在此希望大家共勉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写课评课稿
后一篇:学习心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