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课有法、树德树人,明代教育家——夏光显及子夏维藩(兖州知府)
(2023-03-23 16:35:52)
标签:
杂谈 |
夏光显,字晦甫,号盘村,明北直隶河间府景州故城县夏庄人。明嘉靖年间,夏光显掌教于山东昌邑、潍县二邑,连中三进士。夏光显教子有方,其子夏维藩官居山东兖州知府。于是夏公文冠儒林,声施后进,夏庄因此而得名。如今,古夏庄后来分成夏北、夏东、夏西三个自然村。明万历六年二月为夏公所立墓碑,至今还屹立在夏北。
夏氏家族,世为故城儒家。夏光显的父亲夏循,字静庵,以主考官的身份主持山西省榆社县士子的考试,在榆社县很有威望。夏光显是夏循的第四个儿子,生而明秀端悫,童年时代侍奉父亲游学于宦所榆社县,博通群经子史,作文章有奇气,很多都是不平凡的语言。弱冠之年补故城县庠第子员。没有几年,父亲因病去世,夏光显哀毁逾礼,守孝三载。守孝期满回县学熟读诗书,从不怠慢。屡次参加乡试,皆不中。夏光显叹息道,“这是我的命”!等到夏光显的儿子夏维藩起庠校间,文誉殷殷。夏光显亲自调教自己的儿子,帮助儿子修改文章,终于于嘉靖二十八年考中举人。
夏光显的父亲去世后,兄弟不睦,违背父亲遗训,分割家产。夏光显以兄弟伦理之德,从不与兄弟争家产。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牢记父亲遗训,废寝忘食,熟读诗书。以求得功名,光宗耀祖。夏光显的其他兄弟,为争家产,诉讼公堂,伤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从此,夏家开始败落下来。夏光显兄弟的孩子,凡是不得其所者,都来依附夏光显,夏光显从不嫌弃他们,视如己出。有人挑拨夏光显于子侄的关系,夏光显从不相信别人的挑拨,恐怕被同学文辈门笑话。夏光显兄弟的孩子,在夏光显的悉心照顾下,都不同程度成为人才。夏光显彰显兄弟伦理之德,教育好自己的子侄,使之成才的做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使夏光显名声大振。其胸存大志、树德树人的做法成了大家学习的典范。河间府上报夏光显,以校职谒选吏部,授夏光显掌教昌邑县庠,再陟潍县,掌教二邑。
过去昌邑、潍县两地是出人才的地方,由于嘉靖年间朝廷疏于对地方教育的管理,在县庠校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执教,致使两县“岁久教驰,致荒解额。”没有考中一名举人、进士。夏光显到任后,以造士回风为己任,督课有法,讲解孜孜不倦。同时制定严格规章制度,对县庠校的家庭贫困学子,免去“束脩”以助学业。对不服管教,惹是生非的学子,除去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以外,更重要的是用忠诚、诚信、崇义这些道德规范来感悟他们。通过夏光显的积极努力和探索,昌邑、潍县两地“掇科跻显,两庠比比辉映,抚巡监司交牒,旌其陶镕之功。”
昌邑、潍县两地的士子都感恩于夏光显。在
昌邑、潍县,夏光显沿路口碑啧啧称赞。明嘉靖四十一年,年事已高的夏光显,厌倦了宦游生涯,遂谢事返庐,回到故城家乡。载物抱朴,荡机涤疵。每天放纵心情,自得其乐。经常于二、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漫步于乡野,流连于丘壑胜处。融入故城乡野村墓,遂自得其所,成为家乡官府首推的乡饮大宾。夏光显对虚宾席邀的应酬,实感难于从心,往往是杜门不出。夏光显之子夏维藩宦游于各地,不能居家尽孝,经常迎接父亲于官邸居住,已尽孝心。夏光显和儿子住在一起,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不能使儿子完全尽力于朝廷。因此,夏光显经常教育儿子,要时时刻刻牢记事克勤官,以振家声。要以国事为重,忠于职守,不要因私而废公。因此,夏光显坚决要求回故城老家,不再拖累儿子。夏维藩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忠于朝廷之事,成为当时的贤臣。
夏光显回到老家故城后,不问产业,一心从事教育。夏光显以耄耋之年,坐授家塾,教诲诸位孙子。精目力以校书诗,运笔端以演文义。以滋德茂祉,唶唶称为完人。万历四年六月,夏光显以微恙告终,享年八十四岁。夏光显孝友微于家,清白著于仕。德望孚云里闾,而又克成其子。
夏维藩,字汝价,号漘楼,夏光显长子。自幼聪颖洒脱,外端内慧。熟读诗书,精通六艺。在父亲夏光显的悉心调教下,于明嘉靖二十八年领乡试中举。当时,父亲夏光显以潍县学博乞求朝廷告老还乡,回归故土,放纵心情,自得其乐。夏维藩迎回父亲,更是孝养不怠。夏维藩初任山东单县知县,持法严正而操行清廉尤励,于是,强取豪夺的行为便销声匿迹。单县久旱,夏维藩带领衙门竭诚祈雨。不久,夏维藩升任曹州知州,单县百姓为夏维藩立祠于北门,来祭拜他。曹州地薄民贫,夏维藩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客观处理课税数额,得曹州百姓拥戴。因母亲去世离职丁忧,守孝结束被补任高唐州知州。不久,擢升兖州府知府。因父亲病故辞官丁忧,守孝结束后补东昌府捕盗同知。夏维藩到任后,练民兵、防要路、裁驿传、行赈济。山东巡抚念其才,上报吏部,加山东运司同知。不久,夏维藩致仕还乡,颐养天年。享年八十,无疾而终。
夏光显父子的事迹,传遍山东大地。夏光显施教潍县、昌邑,三弟子同中进士。万历六年二月,三弟子为感师恩,立碑于故城夏庄,至今尚存。夏光显父子的言行,至今仍然激励着夏庄父老乡亲,成为夏庄人世代的楷模。
前一篇:明代故城县第一个进士——吕恕
后一篇:寓居故城的父子尚书——仪智、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