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通敏、游亦有余,论事衎衎、洞于指掌,周恤孤嫠、致仕尽孝——宋诺
(2022-12-13 15:00:29)
标签:
杂谈 |
宋诺,字子重,号金斋。生于嘉靖九年。由于宋诺是山西移民的后代,常以“河间府故城县籍山西屯留县人”自称。宋诺的祖先由山西迁民故城县千户庄(今河北省故城县青罕镇千户庄)落籍,遂为故城县千户庄人。宋诺出身贫寒之家,自幼好学,生有异质,饱读诗书,孜孜不倦。九岁能属文,十六岁为邑庠生,二十五岁乡试中举人。自此更加勤奋攻读。因家庭贫寒,农忙时躬耕于田野,闲暇时夜以继日,博古通今,耕读十载。终于在嘉靖四十四年,三十五岁的宋诺,高中二甲第四名进士,轰动乡里。
宋诺初任户部主事,正是明嘉靖王朝与隆庆王朝的交替时期。这个时期随着商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货币经济已成商品交换的主流,货币的流通质量直接制约商品经济的繁荣于稳定。明代货币是以金银、铜钱为代表,而明代的铜钱铸造不足千万贯,尽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铜钱产量。同时,民间私铸嘉靖钱屡禁不止,恶钱大行其道。严重冲击市场秩序,使货币信誉大打折扣,甚至市场上曾一度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为扭转局面,皇帝下令停止铸钱,只许使用本朝的制式铜钱。虽然净化了货币市场,但是,与明朝当时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投放量依然严重不足。
隆庆年间高拱、张居正的改革,官方收取赋税实行金银代物,不收铜钱。在货币以金银为主币(“大明宝钞”纸币是金银货币的替代物),铜钱为辅币的时代,官方赋税占用大量的金银,而投放市场的金银货币必然减少。而作为辅币的铜钱,为了民间市场信誉,取消民间铸钱,只使用本朝制钱。在辅币市场,铜钱的投放量也是寥寥无几。因此,货币的投放量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危机的根源。
面对这一经济形势,隆庆帝命令户部和都察院拿出解决解经济危机,即“救市”的具体方案。刚刚升任户部员外郎的宋诺,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宋诺深入分析当时的经济形势,敏锐的意识到经济危机的症结在于市场货币投放量的不足。因此,宋诺果断上奏:一方面,提高辅币——铜钱的投放量,赋予古铜钱与当朝制钱一样的法定地位,增加铜钱辅币在货币市场的拥有量。另一方面,科学规范了主辅币的换算关系,每八文铜钱折合一分银子,并规定了主币和辅币的使用规范。“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皆使,一钱一下者,只许用钱。”为提高辅币铜钱的信誉,方便百姓买菜,宋诺还提出菜贩不得用银。在税收方面,税额在三两银子以上的收银子,三两以下的收铜钱。宋诺的奏折很快得到隆庆帝的批准。宋诺“救市”成功,稳定了市场秩序,成绩显著,影响深远。第二年,擢升户部郎中。
隆庆二年九月,宋诺因库银失窃案被外放四川重庆府忠州。到任忠州一个月,朝廷调任宋诺赴南京户部任职。赴任路上,朝廷擢升宋诺南京户部郎中!在宋诺一生的仕途中,历任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户部河南清吏司署员外郎,户部陕西清吏司署郎中,四川重庆府忠州知州,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云南清吏司署郎中,山东东昌府知府,湖广郧阳知府,河南知府,山东兖州知府。宋诺宦迹北京、四川、南京、湖广、山东、河南,所到之处,遍察民情,为政游刃有余,才智敏练。诗书随笔,不绝于墨,撰成《金斋集》。《金斋集》共四卷,文三卷,诗一卷。除此之外,又有策对、书启之类,附于诗后。还有《历官条教》、《政绩》一目,为宦游之作。宋诺少时与周世选同窗,二人过往甚密,《金斋集》撰成,周世选怡情祝贺,欣然作序。
宋诺家族迁居北直隶河间府景州故城县千户庄,由于地处黑龙港河和沙溪古道,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成分大,土质贫瘠。因此,宋诺“未及第时甚贫”。虽然家庭贫穷,但宋诺竭力奉养双亲,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使父母“甘旨无缺”。做官以后,为能照顾好父母双亲,把他们接至自己的官邸,亲自伺候他们吃饭。宋诺刚调任河南知府四个月,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便“即解印绶,自免去,而丁郎中公艰外。”由于父病突然,宋诺无法提前向吏部申请丁忧,再加上其并非独子,吏部按明代吏治惯例,不能丁忧守制。宋诺只能自免致仕,退出功名利禄。为了尽孝,自断功名,连四品大员都不做,实属古今罕见。
由于父母先后离世,宋诺两度丁忧守孝,在家赋闲达六年。在此期间,为父亲宋良筹在故城镇(县城旧治)东西大街修建“诰勒重封坊”牌坊。宋诺论其才则博大通敏、游亦有余;其做事则论事衎衎、洞于指掌;其做人则周恤孤嫠、致仕守孝。在朝廷颇具威望。之后再次被朝廷启用,担任山东兖州知府。任职三年,理政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引起朝廷的重视。万历十四年,皇帝要亲自接见并听其述职。宋诺在京待命之时,突发颈疡,于新年前两天去世,终年五十六岁。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于慎行亲撰《兖州知府宋公诺墓志铭》。万历十九年,故城督学使者徐公申檄,祀故城乡贤。
后一篇:明代故城县第一个进士——吕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