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已,俱有成矩——高弼
(2022-08-15 09:13:49)
标签:
杂谈 |
高弼,字良佐,明山东东昌府高唐州武城县高行杖(今河北省故城县军屯镇高行杖村)人,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杏花村。高弼的曾祖父高德新奉郡府之命,携祖母李氏和有才、有贵两个儿子迁民京师真定府冀州枣强县,再由枣强县派迁各地入籍。高德新带领一家四口从老家莱阳往西奔枣强迁移。就在高德新一家西迁的艰难跋涉途中,高德新病倒了,死在了西迁途中。李氏祖母在路人的帮助下,把丈夫掩埋在路边,抔土为坟,插柳为记。李氏祖母继续带领两个儿子前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运河西子游庙附近,行杖之地之南,以蔡河河滩无主地为依托落地生根,娶妻生子,开枝散叶。这块蔡河北岸的高地北部紧靠行杖之地,后聚集成村,取名“高行杖”,遂入籍武城县。李氏祖母凭借勤劳的双手,带领大家开启武城县高氏家族的新征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高氏家族成为武城县远近闻名的大家族。到高弼这一代,为高家第四代。高氏家族已进入殷实家族的行列。随着高氏家族物质基础的提高,对后代孩子们的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这里从元代重修吴公祠、弦歌台、弦歌书院,是武城县教育的圣地,吸引着周边诸县的学子来此就学,听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教育氛围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王行杖梁氏家族的崛起,国子监助教梁端致仕还乡,梁端精通五经,读书观理,垂老不倦的态度,的孩子们最好的启蒙老师。高家李氏祖母敏锐的感觉到家族崛起的关键在于读书,于是孩提时代必须读书,接受启蒙教育成为高家最早的家规。李氏祖母的孙子高昱(高弼的父亲)因在弦歌书院成绩优秀,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岁贡生”。后授光禄寺监事。因子高弼贵赠奉训大夫、户部员外郎。高昱的入仕是高氏家族崛起的开始,这也了却了李氏祖母的一个心愿,她盼望着子孙们更加发扬光大。
高弼,自幼聪颖,生的英俊潇洒,幼学跟梁端接受启蒙教育,志学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岁贡生”。后授湖北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判官。二十岁辞官重入弦歌书院读书,明宪宗成化元年,三十岁的高弼中乙酉科乡试,翌年,进京参加礼部会试,第丙戌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在户部任职练达廉慎,极受上司的器重。成化年间征讨北虏,高弼以征集粮草、军饷有功,朝廷赐彩币,以示嘉奖。转任陕西参议,分守陇右道,以处置边境粮草、军饷,兼管俘获的财物和俘虏。由于工作出色,受明宣宗皇帝慰奖,赐一品金织衣、彩币等物品。忤逆万贵妃而得罪宦贵,不得提升回京。后由陕西巡抚举荐,负责修筑陕北边界长城的工程。高弼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很快就完成了修筑任务。陕北地方至今仍然依赖这些工程御敌。由于这些政绩,高弼擢升陕西布政使司参政。
高弼上任不久,遇到一个离奇的案子,三秦大地为秦汉帝王之地,地下文物丰富,有位老汉一家五口以种地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犁地时,挖出一包古币。老汉卖掉这些古币,盖了处新房给大儿子结婚用。很快就给大儿子说上了媳妇,媳妇过门后,孝顺公婆,一家其乐融融。老汉的邻居对其家境的迅速改变,起了疑心,打听到老汉是挖出了什么东西发了家。顿时起了嫉妒之心,一张状纸将老汉告上了县衙,诬陷老汉挖出了狗头金,据为己有。知县轻率断案,把老汉屈打成招,关进大牢。老汉的儿子为给父亲伸冤,逐级上上诉直达陕西布政使司。高弼调案审核,级级维持原判,牵扯各级官员达数百人。高弼深入到老汉生活的村庄,了解老汉一家人的生活以及新房的结构。心中就有数了,这是一桩冤案。老汉挖到的只是几个古币而已。那来的狗头金?这可要牵连陕西近百名官员的身家性命!高弼犹豫了。高弼考虑再三,先报于朝廷重臣、陕西籍大学士王恕。王恕见报后对高弼提出三条,一是无论如何不能由此案引起陕西官方塌方;二是严惩诬告老汉者;三事对老汉的处理要公道,要照顾百姓情绪,把握好尺度。高弼在王恕的支持下,以他独有的智慧完美的解决了这个奇案。既为老汉申了冤,又全活了陕西近百名官员的政治生命。“陕人德之”。高弼立身行己,俱有成矩。陕西官吏韩洪洞称赞他为“无愧罗一峰”。
高弼因病致仕还乡,足不及官府,闭门读书,教育后代,享天伦之乐。终老家中,葬于高行杖村东南祖茔。在武城县城为高弼修建三个牌坊:“攀蟾坊”、“理储坊”、“大参坊”。
高琦,高弼之子,嘉靖四年中乙酉科乡试,翌年进京会试,第丙戌科进士。初授安徽歙县知县,刚正不阿,因公忤触徽州府知府,遂谢病家居,以诗酒为乐。侍奉父母终,尽守孝道.
高可大,高琦之子,高弼之孙。嘉靖二十五年,中丙午科乡试。武城县城为高可大修有“亚元坊”牌坊。收入《武城县志》的文章《重修元帝祠建石坊记》、《重修关侯祠记》、《重修丹阳公祠记》、《东岳神祠碑记》。五言古诗《秋胡墓》:不识秋胡墓,人传蔡氏河。春秋行业在,封树薜罗多。人远空千古,云寒黯九阿。独怜桑妇事,嘲笑奈予何?
高玺,高弼之侄,高弼长兄高弘之六子,成化十六年,中庚子科乡试。出任苑马寺监正。在武城县城为高玺修有“接武坊”牌坊。高玺之子高嘉元以岁贡生升入北京国子监读书,出仕陕西巩昌府(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通判。高嘉元的侄子高梦奎同样以岁贡生升入北京国子监读书,成为“岁进士”。
进入清代,高弼家族的后人,高爽、高之彦二人同时于顺治二年中乙酉科乡试,翌年,同时第丙戌科进士。初任江苏江浦县(今江苏南京市浦口)知县,后复任福建光泽县知县,升直隶广平府知府。因政绩突出,擢升刑部员外郎。高之彦出任江西临江府新淦县知县。
明代高行杖高氏家族的崛起,得益于弦歌台、弦歌书院儒学传统和读书氛围,是以读书改变家族命运的典范。它和王行杖的梁氏家族相得益彰,共同沐浴在弦歌台、弦歌书院的儒学雨露中,诠释着故城县南部厚重的子游弦歌文化底蕴。
前一篇:为政“无倦”——周洪
后一篇:文圣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