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城县建国镇河西街小学(建国高小)的历史沿革

(2015-04-02 07:57:56)

建国镇河西街小学(建国高小)的前身是建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由山东武城县知县金守谅在县城倡建的学道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布“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翌年学道书院易名西关官办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称武城县西关官办初级小学堂。民国十一年,推行“壬戊学制”校名改为武城县西关初级小学校。民国十三年,运河决口,水淹武城,原校址被破坏,遂迁河西街北首山西会馆及关帝庙,升格为武城县第二高级小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武城二高的师生在校长高毓峰先生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宣传抗日,激发民众爱国抗日的热情。二高一大批学生投身抗日战场,李际泰、刘远光、许双林等都成了我党的优秀干部。“七七事变”后,武城县沦陷,学校停办。

1945年,武城县全境解放,学校恢复。1952年底,调整行政区划,同时调整学校布局,该校调整为山东省武城县河西街完全小学。1956年,河西街完全小学承担了山东德州地区、聊城地区分配小学学制改革和六年制小学教学改革及小学语文教学二年级下学期开篇作文的试验任务,1958年,河西街完全小学总结的《小学高年级算术教改经验》、《小学低年级算术教改经验》在山东省小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重要发言,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表彰,该校被确定为聊城地区重点小学。

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山东武城县城运河以西的河西街划归河北省故城县,称河北省故城县河西街完全小学,仍为衡水地区重点小学。文革开始后,学校正常秩序遭到破坏。1969年,根据山东两名小学教师所谓的“侯王建议”,提出了“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片,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全县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公办小学办成戴帽初中,各公社都办高中。建国公社在河西街完全小学原校址办起了戴帽初中,称河西街中学。1970年,建高中称故城县建国公社建国中学。1980年,取消高中建制。1981年,全部迁往宋庄村东。原址恢复河西街完全小学建制。2008年,故城县政府决定,祖杨农校合并到故城县职教中心,祖杨农校初中部、建国镇建国中学、建国镇要庄中学合并,在祖杨农校原址办学,河西街完全小学迁往宋庄村东建国中学原址。

河西街完全小学,是一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其学校的光辉历程永载史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