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文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3-02-05 14:06:55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教材设计愈益完善,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画面形象直观、充满趣味、富有启迪性,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利用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基于文本,巧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改,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效。

(一)合理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插图可以将单调的白纸黑字变得形象、生动、活泼。通过视觉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那么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灵活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语言学习方面也是语言构建的一种心理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的有些插图是文本某一片段的特写镜头,但又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浓缩,这种浓缩性的描写对某些内容在语言文字叙述上往往具有跳跃性,显得含蓄与凝练,形成一种“空白”。这种“留白”手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插图及课文中提到的线索,推测这幅插图前后可能发生的情景,巧妙利用“补白”手法,还原插图留下的“空白”,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科学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如同学生练习写作的梯子,是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极好素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文章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有些课文会在文章结束部分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这个结局不能是毫无根据、凭空想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预先埋下的伏笔,加以挖掘,展开想象。借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倘若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画面,并且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步骤与方法,化图为文,化静(态图)为动(态语),图文结合,优势互补,把一张插图转化为多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参与到说话训练之中,通过对插图所表现的生活情境进行口语会话训练,久而久之,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材中的插图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课文插图,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资源,悉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勇于想象、大胆实践,不断进行语言积累和习作材料积累,这样就可以有效突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境,逐步实现积极思维、勤于动笔、乐于交流的境界。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辅助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高效课堂。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