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名将胡宗宪,为啥会依附严嵩父子?

(2020-07-28 13:20:56)
标签:

胡宗宪

严嵩

明世宗

分类: 历史解密

胡宗宪作为龙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孙,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父胡尚仁,善于治家,家境殷实;母方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胡宗宪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他的父母不惜出重金,聘名师教授。胡宗宪聪明好学,对于兵法谋略之类的书,尤其用心,唯独在科举功名上没有兴趣。这让他的父母大为伤心。后在其父苦苦规劝下,胡宗宪才有所收敛,专心科举。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生。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胡宗宪乡试中举。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胡宗宪考中进士。此时,距他的曾叔祖胡富考中进士,正好是一个甲子,整六十年。后胡宗宪累官至兵部尚书。至今,在安徽绩溪的龙川村村头,还矗立着颂扬他们事迹的“奕世尚书坊”,“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

一代名将胡宗宪,为啥会依附严嵩父子?

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民众,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之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宗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之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四月,明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按理说,一个巡按监察御史,并不是什么多大的官,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这个任命对胡宗宪来讲,却意义非凡。这一任命,决定了他的前程和他的后半生,甚至改变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国运。历史给胡宗宪提供了一个舞台,他可以由此建功立业,眨眼间功成名就;他也可能面临彻底的失败,背负祸国殃民的千古骂名,功名利禄烟消云散。这一切还要从明朝的倭患谈起。

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等无以谋生,于是,纷纷逃亡海上。同时,原本统治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还有两国的不法商人也夹杂其中。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对明朝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这就是所谓的“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备受其苦。

到了嘉靖时期,倭患已愈演愈烈。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

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尤以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

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

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明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