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敬业武则天李孝敬魏元忠 |
分类: 战史风云 |
话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后,立李旦为帝,不久李旦上表请辞,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大将李敬业联合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起兵于扬州。
当李敬业谋叛的消息传到宫中,武则天开始调兵遣将,去平息叛乱。结果在短短的一个星期时间就征调到了三十多万大军。有了军队,武则天的心稍安了,接着是选任主帅的问题了。她一番思索,最终决定让唐高宗的堂孙李孝逸挂帅亲征。
武则天重用李孝逸只是因为政治的需要,为此武则天还专门为李孝逸佩了一个超级助手——魏元忠。魏元忠原本是黑道一号大混混,但武则天和唐高宗来洛阳时,他临危受命,没有出一点点乱子,一路平安顺利。他扎扎实实的安保工作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此时,武则天明义上是重用李孝逸,其实是重用魏元忠,给了他一个“监军”的职务,让他去平反。
武则天之所以先中李孝逸,不是选中了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而是选中了他超强的政治背景。李孝逸既然是唐高宗的叔叔辈,自然也是唐睿宗李旦的爷爷辈了,是皇室宗情中辈分和威望首屈一指的人物。让他出征,既可以稳住李氏子弟不安的心,又可以睹住天天悠悠众口,李敬业不是要匡复庐陵王,不是匡复李氏吗?现在我们李室皇亲并不认可你的所作所为。
就这样,武则天以雷厉风行的作风,以霹雳的铁腕手段,成功地完成了“安内”,这为她腾出精力,全力剿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武则天果然没有看错人,魏元忠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给主帅李孝逸献上了三条计谋。
第一计:攻心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李敬业率领革命军因为在舆论宣传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成效,此时的魏元忠也在这一方面做文章,一方面指出革命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鼓励主帅李孝逸大胆地向前走,鼓励将士们勇往直前,另一方面宣称平乱成功,所有将士们都会封妻荫子,享尽荣华富贵。兵马未行,舆论先行。果然,一番宣传之后,政府军信心大增,士气高涨。
第二计:苦肉计。此时李敬业已经排好兵布好阵,恭候政府军的到来。李孝逸的首战选择点有很多,比如说李敬业所在的扬州,李敬业部将韦超所在的梁山等等,然而,魏元忠却建议李孝逸首先拿李敬猷这样一个特殊人物开涮,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李敬猷是李敬业的弟弟,政治背景强,颇具影响力。另一方面李敬猷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出身于武将世家,但早就忘了本了,除了吃喝嫖赌,简直就是废物一个。总之,能把盘踞在淮阴的李敬猷拿下,对打击对方士气,提升自我士气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孝逸虽然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但唯一的优点就是善于谏言,面对魏元忠的金玉良言,他当机立断拍板,就这么办。结果果然不出所料,面对突如其来的从天而降的政府军,李敬猷吓破了胆,连必要的抵抗这个程序都免了,直接撒腿就跑,就这样,政府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淮阴,取得了和革命军第一次真情对对碰的大胜利。出师告捷,首战告捷。这一战过后,政府军信心倍增,士气倍涨。
第三计:火攻计。随后双方又经过了几次或大或小的真情对对碰后,迎来了最后的终极PK之战。李敬业为此以破釜沉舟之势,集结了革命军的主力,聚集于阿溪,期待和政府军一决高低。政府军也毫不示弱,欣然应战。魏元忠又审时度势,在决战地阿溪两岸渐已枯萎的芦苇上做文章,最终定下了火攻的战术。结果这把火烧的革命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而逃。结果这一仗成了政府军的“屠龙”表演了,七千革命人士选择了抛头颅洒热血,数万革命人士选择了与河共舞(溺死于河中),数千革命人士选择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一部人跟随李敬业退回到了扬州。扬州这座孤城如何能抵挡住潮水般的政府军,不此,李敬业早就给自己选好了后退之路,他到扬州接了老婆家眷,准备逃亡海外——高丽。结果在半路上,部将王那相突然发动新的“武装革命”,将李敬业、李敬猷、骆宾王等人的脑袋砍下来,主动归顺朝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军师魏思温、大将唐之奇等人也难逃被擒问斩的命运。
就这样,从李敬业未雨绸缪、大话革命,到马失前蹄、喋血荒山,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革命前前后后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用一句来形容就是: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