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曾忍辱求和,献出大量金钱,三年后却囚禁了敌国首领,完美复仇

(2018-08-26 09:43:46)
标签:

历史

都说南宋面临强敌环伺,其实在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也不小。在隋末唐初,最可怕的敌人来自于东突厥,虽然他们是被隋朝不断打击下从突厥分出去的一部分,但仗着中原混战之际,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于东突厥来说,分裂的中原王朝更为有利,因此他们不断阻止唐王朝的统一过程。可以说,诸侯都接受过东突厥的“帮助”,幸好唐初的将领过分厉害,尤其是秦王李世民的赫赫武功,让李唐终于平定四方,九州一统。

即使是这样,在唐高祖李渊时,仍然是无法忽视这个强大的敌人。尤其是在武德七年时,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双双南下,一度让李渊考虑迁都避祸。还是李世民力挽狂澜,离间了突厥的关系,让他们暂时退兵。

不过,在李世民刚刚登记后不久,颉利可汗再次分两路南下。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战中击败了突厥左翼军,但颉利可汗的主力仍然直逼长安。

对于李世民来说,形势岌岌可危。此时他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面临着一团乱麻的政治形势。另一方面,东突厥此次发兵二十万,人马一眼望不到边,而长安可以动员的力量实在太少。

到底是李世民太有胆魄,他知道躲不过去,干脆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六人去会颉利可汗。双方在渭水对峙,李世民先发制人谴责颉利可汗多次背盟,又许诺重金。颉利可汗以为唐朝早有准备,带着金帛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就叫做渭水之盟。

唐太宗在渭水之盟中,到底赔了多少钱,史书上一直没有记载。但是按照事后颉利可汗又向唐朝送了三千匹马和一万头羊来看,这恐怕是个天文数字。如果不是将国库搬空,作为优势方的东突厥会大发善心送这么多牛羊?

按照正史中的说法,太不可思议。区区六个人,摆个疑兵计就吓退了打架出身的颉利可汗吗?真当草原的可汗是弱智吗?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此次会盟的结果是理想的,然而过程一定是屈辱的,绝没有史书上描述的那么光彩夺目。

然而,这并不重要。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时候,隐忍让步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李世民带着长安几万士兵一头扎进颉利可汗的骑兵阵容之中,也许就没有了后来的贞观盛世了。

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知耻而后勇。他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不断操练军队,甚至打破惯例,允许士兵在显德殿内习武。不仅如此,他还在恒安、朔方等地设置了基地,就是准备大举反攻。

唐太宗没有等待太久,只有短短三年多的时间,他就利用东突厥发生天灾、内乱和各民族反抗的时候,掀起了对突厥的战争。最后,李靖在唐朝抚慰颉利可汗的时候发动突袭,将颉利可汗俘获,灭掉了东突厥。

有人曾经质疑过唐太宗这一战打得并不光彩,是趁人之危而得来的,这未免有些妇人之仁了。东突厥能够摆脱隋朝的控制,不是趁人之危?东突厥游离于隋末的群雄之中,又不是趁人之危?唐朝立足未稳,李世民刚刚夺权,突厥就多次寇边,岂不是趁人之危?

这一战打出了唐朝的国运,也打出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开始。如果唐太宗只知道享乐,赔了钱就以为万事大吉,那就和后世宋高宗之流没什么。正因为他的知耻而后勇,东突厥才将吞下肚子的果实如数奉还,唐太宗才被尊为千古一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