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上)
(2018-05-17 19:14:4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你找到一个可随时和你聊天的玩伴。我说的这个人是会真正助你一臂之力的人,不论出现任何难题,他可能都会先问问你的看法,并会用专业知识对你进行辅导。
在过去,我也经常求助导师,但那是在没有真正领会导师存在意义的情况下。在过去,很多人会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提问:“如果面临那种情况,你会如何做?”,我也是其中一个。刚20岁的时候,我加入了英国青少年议会。在参加了该团体的三次会议后,我想给他们提出一个建议。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的建议没被采纳,但弃权人数却出奇的高。我就问其他成员,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对我一致认同,看起来似乎我是个很优秀的人,可是,当我站起来陈述我的观点时,多数成员却不能理解我的意思。后来我才发现,我的浓重东北口音似乎比我要传达的信息更具震撼力。
回到家后,我立刻寻找能够帮助我的人。伦纳德·朗斯代尔(Leonard Lonsdale)是不错的人选。他是当地的一位牧师,我是通过当地教堂认识他的,他的声音很具有感染力。我给他打电话并向他述说了我的困境。第二天,我就拥有了一位演讲老师,尽管他不会教我如何像查尔斯王子一样演讲,但确实使我的言辞变得更容易被人理解,我的自信心也有了很大提高。
找到一位导师比你独自思考要容易
你要知道,自己想在哪方面做得更好,然后寻找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人。
确保这是你所钦佩和喜欢的人。你的人际关系在此不起任何作用,除非你非常尊重、喜欢和钦佩这个人。你不一定非要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甚至你也不必当面认识他们。
找到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人。你不需要这样的导师,他只会告诉你“做得好,继续加油”。
不要临阵退缩。一旦选定不错的导师,不要等,马上与他联系。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做某事,但却不采取任何行动。
搞清楚你的需求。如果导师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就会和你合作:每个月花两到三小时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标准。即使没有那么多能聚到一起的时间,私底下你依然可以和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你在运用他们传授的经验和知识。即便是导师,时间长了,对知识也会生疏。
带一份礼物(但要有创意)。第一次见你的新导师时,可以带一份小礼物。礼物要有纪念意义。不要太俗气,也不要太昂贵,但一定得是能够长久保存的东西。
为你的导师树立自信心。你的新导师可能跟你一样,非常重视你的这次蜕变。要让他们具体知道,在每阶段的课程结束后,你学到了什么,并且依据你的所做所为以及结果来开始下一阶段的课程。
确保这种辅导性学习是单向的。在学习过程中,你与导师的角色不能混淆。也许在某一时刻,你也有能力成为别人的导师。我建议你,如果出现那种时刻,先把这种机会放一放,等课程结束时,可以咨询导师,看自己是否具备转换角色的能力。
我给你留了一份家庭作业。花几天时间,寻找一位导师。你不需要之前就见过他们,但你必须对他们有所了解。向他们求助,并约时间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