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2017-11-05 19:32:27)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女性是青春期抑郁高风险的一个因素。在儿童期,抑郁症相对较少,事实上抑郁率在男孩中较高。然而,在青春期抑郁率在女性群体中变得极高,在成年期女性抑郁率仍然很高(Curry & Reinecke,2003; Hammack et al., 2004; Hoffman et al., 2003)。如何解释青春期抑郁的性别差异?

研究者得出了一系列的解释。较少有涉及生物性差异(例如过早进入女性发育期)可以解释该点(Petersen,2000)。有些学者指出,女性的性别角色导致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生。正如我们在前几章所讨论的,有些学者认为女孩在青春期处于想获得成就,但又担心成就的获得会被认为是不够女性化的、缺少魅力的矛盾之中(Gilligan, 1982; Jack, 1991)。同样,由于性别强化发生于青春期(Hill & Lynch, 1983),关注身体的吸引力成为主要问题,对女孩尤其如此,这便证明为何外貌不够出众的青春期女孩比其他女孩更易得抑郁症(Allgood-Merton et al., 1990; Marcotte, Forton, Potrin, & Papillon, 2002)

挪威一项青少年和初显期成人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大的启示(Wichstrom, 1999)。这项研究以最有代表性的12~20岁年轻人为基础。在12岁没有发现抑郁情绪存有性别差异。然而,14岁女孩更易有抑郁情绪,而这一性别差异在二十岁仍然稳固。数据分析显示,性别差异可由以下原因解释:性别差异是女孩对发育期生理改变后出现的反应造成的。随着她们身体的改变,她们对自己的体重和体形越来越觉得不满,而不满与抑郁情绪相关。女孩的抑郁情绪同样与她们不断从女性角色特征(我们在第五章中曾讨论过)来描述自身有关,包括:害羞、语气温柔、敏感等等。相反抑郁情绪与男性角色特征无关。

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在青春期压力与抑郁相关,而青春期女孩常常报告比青春期男孩经受更多的压力(Cyranowski et al., 2003; Petersen, Kennedy, & Sullivan, 1991)。同样的,当觉察到抑郁情绪发生时,男性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忘记它;而女性常常会反复思考自己抑郁的感觉,并放大它(Gjerde & Westenberg, 1998; Grant et al., 2004; Nolen-Hoeksema, 2001)。青春期女孩比青春期男孩更易将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密友,而这种友情可能成为悲伤和痛苦的源泉(Gore, Aseltine, & Colten, 1993; Larson & Richards, 1994)。

男性和女性面对压力和冲突的反应也常常不同,这有助于解释为何男孩常发生外显问题,而女孩易发生内隐问题(Gjerde & Westenberg, 1998)。在青春期,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男性常通过直接表现自己的感觉来应对压力和冲突——以外显行为方式(Gjerde, Block, Block,1988; Nolen-Hoeksema & Girgus, 1994)。而女性则相反,常通过对自身苛刻的想法,将悲伤内化以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Calvete & Cardenoso, 2005)。因此,研究发现,青春期女孩即便与青春期男孩遭遇相同的压力,她们也更易显现出抑郁(Ge et al., 1996)。此外,就青春期男孩而言,抑郁常伴有外显行为,如打架和叛逆(Block, Gjerde, & Block,1991; Gjerde et al., 1988; Loeber et al., 1998)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仅因为在青春期的抑郁较为普通,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可以被忽视或最终会自动消失,尤其是青春期抑郁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或演化到抑郁症状或抑郁症的程度。抑郁青少年处于发生一系列问题的风险之中,包括在学校表现不佳,违法以及自杀(Compas et al., 1998; Flemure, Boyle, & Offord, 1993)。对很多青少年而言,抑郁症状始于青春期并持续到成人初显期(Gjerde & Westenberg, 1998)。青春期的抑郁症状需认真对待,并在必要时给予治疗。

对于青少年同时也包括成人,抗抑郁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是两类治疗抑郁的重要方法。针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安慰剂组设计(placebo design)。这是指实验中所有抑郁青少年均服用药片,但只有实验组青少年服用的药片含有药物。而对照组青少年服用“安慰剂”,那是指服用的药片中不含药物,但青少年对此并不知晓。

很多抗抑郁药物对成人有效而对青少年却没有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抑郁症状差别较少(Cohen et al., 2004; Michael & Crowley, 2002)。是什么使抗抑郁药物在成人中如此有效,症状改善率达到70%Paykel, 1996)。现有研究显示,新研制的抗抑郁药如百忧解(prozac)对治疗青少年抑郁可能更为有效。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被随机分配服用八周百忧解或安慰剂(Bostic et al., 2005; Brent,2004; Cohen et al., 2004; Michael & Crowley, 2002)。八周后,实验组抑郁症状改善率达到41%,对照组只有20%

然而,同样有一些证据指出,抗抑郁药包括百忧解,会增加一些抑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Cheung et al., 2004)。这一些领域的研究者赞同以下事实:当抑郁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品时,父母和青少年应被告知所有可能存在的危险,青少年应紧密监控被告知可能产生影响的证据(Brent,2004; Bostic et al., 2005; Cheung et al., 2004)

青少年抑郁症的精神疗法有多种形式,包括个人治疗,群体治疗和体能训练(Bostic et al., 2005;Petersen et al., 1993)。有研究显示,将抑郁青少年随机分如实验组(接受精神疗法)或对照组(没有接受治疗),研究后显示治疗有利于减少抑郁症状(Bostic et al., 2005;Kahn et al.,1990; Lewinsohn et al.,1990)

一项对抑郁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认知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Gayner et al., 2003)。这一方法认为抑郁症的特征是消极归因(negative attributions),这包括消极的方法解释人生中发生的事情。通常患抑郁的年轻人相信他们的处境是永恒的(永远都不会变好),并且难以控制(我的人生如此糟糕,但我却不能为此做些什么)。患抑郁症的人常常会陷入沉思,这意味着他们常陷入生活中错觉的事情,并思考他们的感觉是多么不值得,生活看上去毫无目标。正如之前所写的,抑郁症性别差异的一个原因是:女孩和成年女性常常比男孩和成年男性更易陷入思考。

认知疗法的目标,是帮年轻人认识引发抑郁的不良习惯,并且去改变这些习惯(Kaufman et al., 2005; Persons, Davidson & Tompkins, 2001)。治疗师积极地向消极归因提出挑战,所以被治疗者会批判的审视自己,并将过往的习惯称为对现实的曲解。此外,通过改变认知习惯,认知疗法有助于改变行为。例如,治疗师和病人可能参与角色扮演,治疗师可扮演成病人的父母、配偶,或工作中的同事。之后治疗师和病人进行交流,病人通过这种交流可练习新的交流方式。较之使用抗抑郁药的病人,接受认知疗法的病人被治疗后不易复发,这意味着新的思考和交流方式疗效更持久(Persons et al., 2001; Rohde et al., 2005)。

药物治疗和认知疗法的结合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的最有效方法。在最近一项大型研究中,对美国13个测试点的12~17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被诊断为抑郁,结果显示71%同时服用百忧解和接受认知疗法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明显改善(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Study Team, 2004)。仅服用百忧解的组群为改善率为61%,仅接受认知疗法组群为43%,服用安慰剂的组群为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内隐问题
后一篇:饮食紊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