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扭胯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2017-10-22 19:19:20)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1953年的春天,一个名叫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送货车司机走进田纳西州孟菲斯的一家录音服务公司的录音棚,花了四美元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送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就这样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三年后,21岁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已成为乐坛身价百万的当红名星,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流行音乐家。

为什么埃尔维斯会一举成名?当然,部分的解释是他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他有独特而丰富,极具感染力并富于变化的嗓音;他的歌声带着几分性感和强度,很有磁性。他从小生活在南部,听着由黑人艺术家创作的布鲁斯音乐长大,他把这种性感有力的风格融入自己的音乐中。所以,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歌声深受黑人音乐的影响,连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不仅埃尔维斯的音乐,就连他的舞台表演也深受黑人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埃尔维斯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树一帜的音乐表演风格:他用身体将麦克风固定住,边唱边性感地前后扭动胯部(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扭胯埃尔维斯”),他的腿在跟着旋律抖动,全身都在夸张的摇晃。埃尔维斯借助自身的魅力站在了开创者的神坛上,把黑人的摇滚乐和黑人的那种火力十足、狂野性感的风格介绍给白人观众,这在那个黑人遭种族歧视、白人风格为主流的音乐文化背景中,埃尔维斯能做到这点,所承受的压力和获得的成功都是非凡的。

然而,除了埃尔维斯的天赋外,四种媒体形式——广播、报纸、电视、电影也为他成名的助力。他事业刚刚走红就是广播的功劳,那时孟菲斯的广播电台正在播放埃尔维斯的歌曲《那很不错(妈妈)》,结果没几天的时间,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蜂拥进孟菲斯的录音服务公司要求复制埃尔维斯的那首歌(当时那首歌还没有出专辑发行)。不久,《那很不错》风靡整个南部,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播放这首歌。

接下来,报纸开始大力宣传。孟菲斯当地的报纸以“他很性感”为标题头版头条讲述了埃尔维斯的故事,随后这篇报道又在南部的各家报纸上刊登。广播加上报纸的极力渲染和广泛宣传,埃尔维斯很快走红,他和他的乐队开始在南部的各个城市巡回演出。他的每一场音乐会,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并受到热烈好评,这更使他声誉大增。

但是,让埃尔维斯成为全国性巨星还得归功于电视。1956年之初,埃尔维斯首次露面“苏利文电视秀”,在此之前,他仅在南部出名。银屏上他极富个性的魅力让无数青少年影迷为之倾倒,电话、信件如潮般涌进CBS。同年,他又上过银屏几次,每一次都受到全国观众的狂拥。

随着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批评声也随之而来,且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称他的表演是淫荡的、伤风败俗的。贾奇葛利森(Jackie Gleason),当时一名演员讥笑说:“这小子表现得就像个性躁狂症患者,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权利在全国性节目中演出” (Lichter, 1978, p. 22)。一家报社的评论员也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人深受摇滚思想影响的担心:“当普雷斯利在台上狂野不羁地摇滚时,CBS一定会记住他的形象,甚至连12岁孩子的好奇心也会受到过分刺激” (Lichter, 1978, p. 34)19569月埃尔维斯再次在“苏利文电视秀”上出现时,CBS执行总裁决定只让他小动作扭腰,以免在美国青少年中激起难以控制的性冲动。

埃尔维斯在“苏利文电视秀”的首次上镜,就以惊人的83%的收视率高居电视节目排行榜首位,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埃尔维斯能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也不足为怪。1950年,只有9%的美国家庭拥有一台电视;到埃尔维斯首次亮相电视时,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家庭拥有电视;到1960年,拥有电视的家庭就几乎达到90% (Lichty, 1989)。电视促使埃尔维斯在美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声名。他的故事和演唱经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广为宣传,声名大振,他和他的摇滚如同旋风般横扫世界流行乐坛,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巨星。

不久后,埃尔维斯开始拍摄电影。他的首部电影《温柔的爱我》在1956年底上映。这部电影和他的其它32部电影都没有得到评论家的好评,但是埃尔维斯遍布全球的青少年粉丝们却有不同的观点,这些电影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埃尔维斯的音乐事业在走下坡路时,他的电影依然能够带来上百万的收益 (Lichter, 1978)。实际上,是广播、报纸、电视、电影这四种媒体的大肆渲染和他的青少年粉丝们的痴迷使埃尔维斯的音乐生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摇滚神话——青少年粉丝们打电话要求广播电台不停播放埃尔维斯的歌,报纸及时报道了音乐会上狂热的歌迷们声嘶力竭叫喊的场面,电视又给了埃尔维斯亮相的机会使他拥有众多被他倾倒的观众,还有猫王电影世界里的形象让忠诚的影迷们永远铭记(包括后期走温柔路线的电影)。自从埃尔维斯走红乐坛就财源滚滚,尽管合作商为此出了不少力,但是事实证明青少年的热情是更难预料的 (Brake, 1985),最终也正是这些青少年决定了流行音乐的走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