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年轻人的发展
(2017-10-07 14:21:25)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谈到青少年的发展问题,就必不可少地要提及青少年使用媒体的情况。当下,刻录音乐、电视、电影、杂志和网络已日益成为工业化国家伴随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要在下文中看到,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沿着这一步伐前进)。以美国青少年为例,他们每天大约要听两小时音乐,看两小时电视 (Roberts, Foehr & Rideout, 2005)。(现在,有40%的美国中学生会以电视台的新闻和广告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这一栏目是学校专为青少年准备的[Palmer, 2006]。)同样,欧洲和日本的青少年平均每天看两小时电视 (Flammer, Alsaker & Noack, 1999; Stevenson & Zusho, 2002)。比起其他年龄段的人,美国青少年看电影的人最多,12-17岁青少年中,超过50%的人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 (Brown, Steele & Walsh-Childers, 2002)。70%的女孩子定期阅读杂志 (Walsh-Childers, Gotthoffer, & Lepre, 2002)。大约90%的青少年都有条件在家或在学校使用电脑,他们通常使用电脑做作业,当然也上网或发邮件 (Roberts et al., 2005)
除了这些媒体,录像带、书和报纸也都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将媒体作为主要活动还是仅作为其他活动的背景,总体算来,一个美国青少年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都不低于8小时 (Roberts et al., 2005)。其中大约1/4的时间投入多媒体的使用——例如,边听音乐边发邮件或者边读杂志边看电视。大多数青少年都在他们自己的卧室里独立享用媒体,超过一半的人有VCR或DVD,2/3的人有自己的电视机,几乎所有人都有收音机和CD。虽然有关初显期成人使用媒体的研究数据很少,但我们却不能能推断:从青春期步入成人初显期,媒体使用率会下降。事实上,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初显期成人使用媒体的频率高于青少年,因为初显期成人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Arnett, 2004a; Brown, 2006)。
媒体与年轻人发展倍受关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媒体对青少年存在潜在效应,大众对此看法不一,他们通常认为这种媒体效应是消极的 (Brown & Witherspoon, 2002; Villani, 2001)。在他们眼中,电视成了诱导年轻人喝酒、倾向不安全性行为、充满攻击和对性别角色持刻板信念的罪魁祸首;音乐、电影、电脑游戏也都成了鼓励年轻人对自己、对他们实施暴力行为的罪人;杂志也未能幸免一难,人们口口声声要杂志对其塑造的所谓完美女性形象负责,因为很多女孩因羡慕杂志中的那些女性而纷纷效仿,结果没变成美女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日益憔悴;网络也同样受到攻击,被指责加速社会剥离,青少年愿意模仿成年人般的性掠夺。综合所有这些有关年轻人与媒体的争议,我们不得不质疑:这样指责媒体的种种弊端,其证据何在?因为证据才是最强有力的声音!另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媒体可能的积极效应,这点也非常重要。
本章中,我们首先介绍有关媒体影响的各种理论,然后结合年轻人经常使用的几种典型媒体看看它们是如何反映特定社会发展需要的,这里还将涉及媒体与社会化的关系,即媒体与个体来自父母、同辈群体及学校社会化的关系。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向大家展示对争议性媒体所做的调查研究,研究范围从电视暴力到电脑游戏,从音乐中的性到烟草广告再到因特网。本章的最后,我们将考虑两种新型媒体——因特网和手机,以及媒体在青少年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