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影响:危险行为
(2017-05-27 13:39:3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青少年叙述的他们自己以及朋友参与危险行为的程度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这种情况存在于酒精滥用,烟草滥用,违禁药品滥用,性行为,超速驾驶和犯罪行为(Prinstein, Boergers & Spirito, 2001; Sieving, Perry & Williams, 2000; Stone et al., 2000; Unger, 2003)。
但是确切的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青少年的行为和他们朋友的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我们是否就能得出结论:青少年参与这些行为是受他们朋友的影响?在第1章我们就说过,统计学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就是因为两件同时发生的事不意味着一个引起另外一个。有趣的是:在研究青春期朋友相似性的研究中经常忽视这条原则。
以下两个原因能够较好说明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一个原因是,在大多数研究中,关于青少年的行为以及他们朋友的行为的叙述都是由青少年自己做出的(Berndt, 1996)。但是,许多可以获得青少年及朋友对行为分别叙述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一般都认为他们的朋友在酒精滥用,烟草滥用,违禁药品滥用,性观念极其相似,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相似(根据他们朋友的叙述)(Bauman & Fisher, 1986; Graham, Marks & Hansen, 1991; Iannotti & Bush, 1992; Prinstein & Wang, 2005)。可能是由于自我中心主义,青少年自己认为与朋友之间更具相似性,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情况夸大了自己危险行为与朋友的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可以置疑在关于青少年和朋友危险行为的研究中把相关关系解释为因果关系原因是选择性交往(selective association),因为大部分人(包括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成为朋友(Berndt,1996; Rose, 2002)。我们之前也探讨过,朋友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作朋友。因此,青少年与朋友危险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一部分甚至完全是由于他们通常在相似性的基础上选择朋友造成的,包括危险行为,不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相互影响。在交朋友方面,有句老话说得非常准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Hamn, 2000; Urberg, Degirmencioglu, & Tolson, 1998)。
幸运的是,一些对危险行为的纵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阐明这种观点。这些研究指出,选择和影响共同促成了青少年与朋友危险行为的相似性。具体说来,在青少年成为朋友之前,他们在危险行为方面就存在相似性,但是如果他们要维持友谊就必须更加相似,增加或减少自己参与危险行为的程度来使他们之间更合拍。这种情况在烟草滥用(Engles et al., 1999),酒精滥用(Jaccard, Blanton, & Dodge, 2005),其他药物滥用(Farrell & Danish, 1993),青少年犯罪(Dobkin et al., 1995),和攻击性行为(Botvin & Vitaro, 1995)方面确实存在。
也有证据显示朋友的互相影响不仅表现在参与危险行为,也表现在抵触危险行为方面(Maxwell, 2002)。这取决于你的朋友是谁,一些青少年坚决反对危险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一些不抽烟的青少年指出,他们相信如果开始抽烟,他们的朋友会坚决反对(Urberg, Shyu & Liang, 1990),另一些青少年还说他们的朋友强制他们不准饮酒(Keefe, 1994)。在朋友影响方面的研究中,青少年指出参与危险行为的压力是五方面影响中最弱的一个,远远低于参加学校活动和遵循穿衣打扮的风格方面的压力(Clasen & Brown, 1985)。这项研究也发现反对参加危险行为的压力比鼓励参与的压力更普遍。
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在鼓励危险行为上,朋友的作用和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某些青少年的某种危险行为来说,朋友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夸大这种影响,而且我们应该谨慎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朋友的影响是某些青少年参加危险行为原因的一个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而且研究越深入,结果会会发现朋友的影响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