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心一家段鑫星
同心一家段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11
  • 关注人气:5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择朋友

(2017-05-24 14:54:0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为什么人们会成为朋友?青少年与儿童、成年人一样,相似性是成为朋友的核心原因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无论多大年龄的人都愿意与自己在年龄、性别和其他方面有相似性的人成为朋友(Rose, 2002; Samter, 2003)。相似性在青春期的友谊中也非常重要,它包括学业、媒体与业余爱好、参与危险行为和种族问题几个方面。

青春期的朋友在学业方向上的相似性包括对于学业的态度、学业成绩,学业规划等(Berndt, 1996; Brown, 2004; Crosnoe, Cavanaugh, & Elder, 2003)。在成人初显期也是如此。在大学中,有一群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对接受良好的教育表现得非常认真;也有一群朋友整天一起玩,专注也每天玩得开心。你可以和那些希望能与你在生物考试前夜一起看书的人交朋友,也可以和那些希望你能加入他们的狂欢舞会而把考试抛到九霄云外的人交朋友。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和初显期成人会选择和自己喜欢做一类事情的人做朋友(Osgood et al., 1996; Osgood & Lee, 1993; Urberg, Degirmencioglu & Tolson, 1998)。

 

P245

“喜恶相同才是真正的友谊。”

——萨勒斯特(Sallust),公元前50

 

P245图:在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朋友都有着相似的学业目标。

 

另一方面,青春期朋友间的相似性还表现在媒体与业余爱好上。青春期的朋友喜欢同类型的音乐、穿同风格的衣服、喜欢在业余时间做同样的事情(e.g., Arnett, 1996; Wulff, 1995a)。这些相似性使朋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还可以使他们避免争执。一个视嘻哈音乐为生命的青少年当然会更愿意选择一个同样爱好嘻哈的人做朋友,而不是一个对此很反感的人。如果一个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喜欢玩电脑游戏,而另一个喜欢做运动,那他们两个就很难成为朋友了。

 

P246

我们的头脑和感觉会因为我们的朋友而受到锻炼,也可能会被他们带坏。所以一个朋友的好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沉思录(1670

 

第三类在青春期的朋友间常见的相似性还表现在危险行为上。青少年的朋友在吸烟喝酒、物质滥用、飙车、打架、在商店偷窃、破坏公物等方面存在相似性(Berndt, 1996; Cairns et al., 1988; Dishion et al., 1991; Osgood et al., 1996; Stone et al., 2000)。青少年参与危险行为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是定期的、有的是偶然性的、有的从不参与。因为青少年经常与朋友一起参与危险行为,他们会选择在危险活动上与自己有着相似程度的人做朋友(Urberg et al., 1998)。我们将会在下一节同辈压力中,详细论述青春期友谊的这个方面。

虽然朋友间的种族相似性在各个年龄段都存在,在美国,青春期也是青少年的种族界限开始变得明显的时期。虽然在童年时期朋友间就存在种族问题,但不是十分明显。但是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不同种族间的交往已经减少了,到了青春期晚期种族之间的交往几乎隔离了(Kao & Joyner, 2004)。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当美国的年轻人步入青春期,就会很快认识到美国社会长期和复杂的种族关系,这种认识助长了他们互相间的猜忌与误会。类似的,当青少年开始形成一种种族的人格,他们开始看到以前所不曾意识到的不同种族间的分歧(Phinney, 1990)。正如第6章提到的,对一些青少年而言,形成种族人格的一部分就是与其他种族的人断绝来往(Phinney, 2000; Phinney & Devich Navarro, 1997)。

朋友间的种族隔离不会伴随着青春期的结束而终止。在大部分的高校也是这样,大学生只和同种族的群体交往而不会有太多的交叉,大学之后也是这样,在美国社会整个成年期,不同种族之间的朋友交往的情况很不常见(Taylor, 1998)。所以,青春期朋友间的种族隔离反映出他们所处社会的现状。因此,像在文化视角一栏中指出的那样,一些年轻人开始形成一种种族交叉的友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