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有时候我妈妈把我当一个大人看待——帮她购物、做晚饭、照顾我的弟弟,她还对我说‘你已经13岁了,应该比这知道的多’。可是,有时候,特别是当我很想做一些事的时候,比如去一个所有人都参加了的聚会,她却说‘你太小了不能去’。”
批评性思维:
如果把习俗复杂性的观念应用于美国白人文化中的亲子冲突,那么这种美国式的冲突如何反映特定的文化信念呢?
为什么亲子冲突比以前增加了呢?为什么青春期早期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呢?部分的解释是青春期生理和认知上的变化。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变得更强壮,这使得父母仅靠身体上的优势来实施权威变得困难。另外,青春期也代表着性成熟,这意味着性可能成为冲突的一个来源——至少是间接的——这在儿童期是不会成为问题的(Arnett,1999a; Steinberg,1990)。早熟的青少年与“正常的”青少年相比更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Collins & Laursen,2004),这可能是由于性问题过早地出现了。
从认知上说,青少年抽象思维的完善使他们比以前更善于辩论,也使得父母在与他们的争吵中更难取胜。根据心理学家Judith
Smetana
尽管大部分亲子冲突源于一些小事,但一些表面上的小事可能反映了深层次的价值观(Arnett,1999a)。例如大多数美国父母和青少年很少谈论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泛滥的时代,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性行为确实令人奇怪,然而父母们就是觉得在这类话题上难以启齿。结果,当他们想说:“那样穿太性感了”的时候可能只会说:“你不能穿这样的衣服去学校”。当他们想说:“那家伙看起来性饥渴,我担心他会对你有性要求而你会喜欢这个主意”的时候却只是说:“我认为你和他约会是不是一件好事。”而他们要求“11点之前必须回家”可能是想说:“电影10点就结束了,我不想你在10点至回家这段时间有性行为。”
性问题不是唯一要用这种间接方式表达的话题。“我不喜欢你在那种闹哄哄的地方呆到很晚”可能意味着“他们看起来像是在吸毒,我担心他们也会怂恿你尝尝。”而关于宵禁的争吵则表明父母暗示着“你越早回来就越不可能跟那帮朋友酗酒,这样更能保证你不会有发生车祸的危险。”
由此看来,这些争论可能并不只是关于小事,而都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Arnett,1999a)。由于青少年表现出的高风险行为,父母有理由关心青少年的安全和幸福(正如第13章所见),但是他们也知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父母应该适度放权。结果可能就是他们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心,这样问题看起来就不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