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我
(2017-03-16 18:49:0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在众多的自我问题中青少年面临着如何理解和控制他们的情感这一问题。一个关于青少年期最经典的观点是:这是一个高度情绪化的时期。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说:“天性使年轻人激动,就像酒令酒鬼兴奋一样。”大约250年前,法国哲学家杰恩•杰克•来西(Jean Jacques Rousseau)对青春期和青少年期做过类似的描述:“如同暴风雨到来前波涛的咆哮,激情的积蓄将预示着喧嚣的迸发。”大约在同一时期,来西的德国文学作品以“狂飙时期文学”而著称——德国人称之为“暴风骤雨”。在这些故事中,一二十岁的年轻人经历了情感上的焦虑、悲伤和浪漫的爱情。同样,今天大多数的美国父母也把青少年期看作一个高度情绪化的时期(Buchanan et al.,1990;Buchanan & Holmbeck,1998)。
当代关于青少年情绪性问题的研究和历史上的此类观点向我们揭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数据可能来源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Csikszentmihalyi & Larson,1984; Larson & Ham,1993; Larson & Richards,1994),每当手表发出声响时研究人员会随时记录青少年的情绪和经历。经验取样法对青少年情感的评定是在许多特定的时间进行的,而不是让青少年对自己的情绪波动做表面上的判断。另外,经验取样法也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研究。因此,如果我们对比不同组的情感模式报告,会对为什么青少年的情绪比儿童和成年人更为偏激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实验结果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证实(Larson, Csikszentmihalyi,&Graef,1980; Larson & Richards,1994)。在青少年的报告中,自我意识和局促不安的情绪是其父母的两到三倍,并且比父母更容易感到尴尬、孤独、紧张和被忽视。与儿童相比青少年则更加喜怒无常。拉森和理查德(Larson and Richards,1994)在对五年级儿童和八年级青少年作对比时发现,这一时期是情感堕落的高发期,因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感到开心的比例下降了50%,在自我感觉良好、骄傲和有把握等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果是,随着童年的结束和青少年期的开始,童年的快乐逐渐减少。这与前面提到的自尊感的下降是一致的。
近期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情绪化(Giedd,2002)。一项研究将青少年(10-18岁)和年轻的成年人(20-40岁)进行对比,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组面部表情强烈的图片(Baird et al.,1999)。当青少年从照片上获得情感信息时,大脑活动在类扁桃体区域尤其强烈——一个大脑涉及情感的主要部分,而在相关的前额叶区域比较缓慢——涉及更高级机能的部分,如推理、想象。针对成年人的研究结果正好与此相反。这似乎表明青少年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由心生,而不是头脑的反应,而成年人则倾向于用更加克制和理性的方式。研究还表明,青春期荷尔蒙的变化会导致青少年早期情绪性的增加(Susman & Rogol,2004)。
然而,很多学者把这些情绪的变化归因于认知和环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学的变化(Buchanan et al.,1992;Susman & Rogol,2004)。根据拉森和理查德(1994)的观点,青少年发达的抽象推理能力使他们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问题的表面,而能够深入到隐藏着的内部(p.86)。拉森和理查德(1994)还认为,青少年期所经历的多种生活变化和个人改变(例如青春期骚动、转学和开始约会)会导致其情绪不稳定。拉森和理查德(1994)还强调,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不仅与其所经历的潜在压力事件相关,也许他们对待此类事件的态度和方式相关。即便对同样或相似的事情做出反应,青少年都会比儿童和成年人表现出更加偏激和消极的情绪。
近期拉森和理查德公布了对5-8年级、四年后升入9-12年级的青少年的评定结果(Larson et al.,2002)。如图6.3所示,他们发现积极的情绪在9-10年级之间持续下降,然后逐渐平稳。同样,年龄大一些的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较小,也就是说他们情绪的变化比较平稳。在印度的另一项研究中,所采用的是经验取样法 (Verma & Larson,1999),结果表明,和在美国一样,青少年的情绪比他们的父母更为极端。
对成人初显期情绪化的调查研究较少,但是近期一项纵向研究发现,从18岁到25岁,消极情绪(如感到沮丧和愤怒)会逐渐减少(Galambos et al.,2006)。这个发现很好的印证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青少年期到成人初显期会变得更加快乐和稳重(Arnett,20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