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自我中心
(2017-01-22 21:43:52)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当他们开始选择他人意见的时候,我们看到青春期变得不太以自我为核心,。然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会导致新的典型的青春期自我核心。
我们注意到青春期认知的发展包括异型认知,这是一种关于思考之思考。这次发展不仅仅包括想你自己的想法更包括他人的想法。当这些能力刚刚开始发展时,青春期可能在区分来自自身和来自他人观点上有些困难。这可能是由于明显的一类青春期自我核心导致的。关于青春期自我核心第一次由皮亚杰(1967)提及,后来有大卫·艾尔金德(David Elkind, 1967, 1985)发展。根据艾尔金德青春期自我核心观有两个方面: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
假想观众: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由青春期的区分自我思考和对他人的思考的能力局限产生。因为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很多又对于自己在别人中的映像的思考也很敏锐,因此他们总结出他人必定大量的思考他们。由于他们夸大了别人对自己的思考范围,他们自己会假想出在他们周围有自己的忠实观众。
假想的观众使得青春期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你还记得七八年级醒来时额头上有粉刺或者发现裤子上有芥末的痕迹时,会想它们在上面有多久了或者是在班上说过的一些笑话(即使你没有打算让别人笑)。当然,类似的经历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不是很有趣。但是这些是对于青春期可能更加糟糕,因为假想观众使得青春期认为这些事会被很多人知道并且很长时间不会忘记。
假想观众不会在青春期结束时就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成年人也会以自我为核心。成年人也会为他们的行为假想(或夸大)一个观众。只是在青春期时假想观众现象比较严重,这时形式运算阶段刚开始发展,区分自己和他人观念的能力不是发展的很好。
个人神话: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是建立在假想观众基础之上的,根据艾尔金德(1967, 1985)理论,就是使得你高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自己变成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人的假想。观众一定存在,否则他人为什么会对自己如此担心?青春期相信他们的个人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就成了个人神话。
个人神话是青少年痛苦的根源。它会使得他们觉得认为“没有人理解我”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独特的经历(Elkind,1978)。这可能也是高期望的起源,当青春期想象个人独特的命运决定着他们梦想的实现,例如成为一个摇滚音乐家,一个职业运动员或是一个好莱坞明星或者是简单的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成功。它也可能导致青春期的冒险行为,他们自己独特的感觉使得他们相信坏结果不会发生,例如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和酒后驾车。
和假想观众一样,个人神话随年龄的而变化,但它不会全部消失。即使大多数成年人喜欢认为他们自己的经历和命运即使不独特也很特别。但是个人神话在青春期时更加强烈,因为年龄的增长、和其他人的交谈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经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特别(Elkind,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