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的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2016-12-22 09:16:06)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没有这么简单。真正的应该是父亲为她提供了一个有刺激性的环境,但是他同时也为她提供了一半的基因。如果用其他的能力来代替绘画能力,比如空间推理能力和优良的机动协调能力,她同样能很好的接受来自父亲的这些遗传。重点是在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家庭中,你很难将遗传的影响从环境的影响中分离出来,因为这两样父母都为你提供了,并且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即通过遗传给自己孩子的基因来不断的加强这种趋向。
因此,你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来阅读这些关于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以及父母的行为被看作是造成青少年特性的原因的研究。还记得第一章中:相关性不是必要的原因!仅仅因为在父母的行为与青少年的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是不能代表父母使青少年具有那些特征的。或许原因是有的但是在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家庭中这很表述的清楚。相关性可以归结为亲生父母与他们孩子间类似的基因比父母所提供的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要大。
最好的解开这种混乱状态的办法就是通过收养研究(adoption studies)。这些研究避开了消极的遗传环境的相互作用,因为亲生父母为青少年提供了基因而养父母则为青少年提供了生长环境。因此当青少年与他们的养父母更相像的时候,就有可能强有力地说明了这种相像由养父母所提供的环境造成的,但是如果青少年与他们的亲生父母更相像的时候,就有可能是基因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会对关于收养方面的研究做更详细精确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