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新视角——文化与青少年发展(上)
(2016-10-24 23:21:2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经历了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杰弗•阿奈特教授的《青少年发展与成人初显期》一书与中国读者见面了!
能够承担阿奈特教授两本学术著作的翻译任务,是多么令我欣喜的一件事!这不禁让我想起手捧着阿奈特教授寄来的《青少年发展与成人初显期》一书时的感觉,翻看着十四章的目录,漫上心头的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舒服,这既与我和阿奈特教授的交往相关,更是著作本身散发的学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本书由4大部分14章构成,理论部分由序论,青春期生理,青少年认知及文化信念4章组成;青少年自我发展部分由性别,自我,家庭,朋辈,约会、恋爱和性5章构成,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因素由学校,工作,媒体,问题及青少年发展展望5章组成。每个部分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依着文化视角联结在一起。
与青少年发展的学术著作与教材相比,特别精彩的五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独特的学术视野,本书选取了文化、研究和历史视角透视青少年发展,作者综合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通过文化这扇窗口,我们看到文化习俗及信仰的多元性与兼容性,将文化看作众多途径中的一个可能渠道,对于了解不同文化中青少年的发展也大有裨益。透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看到了摩洛哥、萨摩亚人、因纽特人、特鲁克岛、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青少年发展的某一方面,也了解到美国、印度、荷兰、日本和美国年轻人关于友谊、家庭的不同理解,看到了世界各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研究视角撷取了发展心理学关于青少年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泰勒关于青春期发育的追踪研究、宗教习俗与社会期望、性别差异的元分析(Meta-Analyses)、哈特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理论、青少年同伴的参与观察法、青少年性研究的新方法、青少年工作的纵向研究、青少年的媒体使用、格鲁克夫妇对违纪青少年追踪研究等,这些研究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史视角则梳理了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童子军、女权运动;一些颇有争议的话题如“青春期动荡”、咆哮的青年与其文化的演进;通过历史的画卷展示了上世纪大萧条时期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约会的产生、猫王的时代等,透过历史的窗纱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成长的青少年一代。
二是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差异比较,并寻求全球化背景青少年发展 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方法用横纵两条脉络贯穿全书,纵线是历史对比,透过历史长廊透视青少年发展的各个层面,横线是文化比较,作者对不同文化中的青少年发展的某一方面都进行了文化赋值,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德国的学徒训练、日本的中学教育等。都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中青少年发展的差异性,也令人鼓舞地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对未来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四是融合了发展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文化与认知发展引入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性别差异既有东西方文化对性别的理解,也有性别全球化的议题;对世界各地街角少年的关注,科技发展与青年文化的力量;初显期成人的职业探索;媒体与青少年发展;文化与危险行为等,都将发展心理学关于青少年发展的最新研究摄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此书的内涵,也使其成为较为系统论述青少年发展的教材。扩展阅读与网络资源又为大家的学习拓宽了渠道,也提供了自学的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