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2016-10-06 08:44:58)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众所周知,孩子并非生来如此。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一直都在学习怎样成功地养育一个孩子。父母教授孩子价值观与恰当的礼仪,与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的技能,尽管如此,他们仍不能决定孩子的行为模式,因为他是他自己。
举例:布兰多(Brandon)是个八岁小男孩,他的性格倾向于谨慎型,所以他总是给人以内向而独立的感觉,并且像本“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刨根究底式地提问各种奇怪的问题。他喜欢弹钢琴,也喜欢收集各种岩石,他从不参与小组活动,尽管他喜欢军事艺术,那也不是因为想和别人一比高下,只是为了增加一项技能而已,他也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
布兰多的父亲是个典型支配型的人,他的母亲是个典型互动型的人。布兰多的母亲总是为他没有朋友而担忧,父亲则为他从不像其他男孩一样去户外打篮球而苦恼。
每天,布兰多的母亲都鼓励他出去结交朋友,但是布兰多只想呆在自己的屋里弹弹钢琴打打游戏。每当父亲下班回家,看到其他孩子在户外嬉戏时,他都会大声训斥布兰多,让他出去和小朋友一起打球。
布兰多的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在为孩子着想,他的父亲希望他可以通过与他人竞争获得成功,而他的母亲则希望他可以擅长交际。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就是支配型与互动型父母的特质。
对于父母的要求,布兰多一清二楚,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布兰多必须改变。“但是,我是真的不喜欢打篮球。”“尤其是我爸爸认为的方式,真的不适合我,我在学校可以见到我的朋友,在家里,我只想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都不理解我。”
了解DISC行为模式理论,可以制止父母将自身的行为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需要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并努力适应它。父母总喜欢将自身的理想与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可以实现当年自己的梦想。当他们的孩子表示反抗时,他们会表现的相当沮丧。通过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父母可以理解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源于何处,然后基于孩子自身的行为模式,发展出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所想的期望,而不是父母内心真实的期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的父母会说,“我很公平,我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采取相同的方式。”事实上,真正的公平是,按照他希望的方式爱护他。如果这样做的话,父母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秉性,健康成长。
如果您从现在开始愿意了解DISC行为模式理论的话,您会发现,您的孩子正按照自身的节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着。下列内容是不同行为模式的孩子的行为表现:
支配型的孩子:
1.较早学会爬行与走路
2.爱指挥其他小朋友
3.面对否定立刻做出强烈的反应
4.制定适合自己的原则,比如自我决定几点上床睡觉
5.不喜欢被人管束,包括被老师管束
6.他人必须有求必应
7.领导他人,掌控各种人与事
8.如果没有按照他的意愿来,他会立刻发火
9.尽一切努力,要求事事优于他人
10.静不下来,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互动型的孩子:
1.乐于将自己弄的脏兮兮的,并以此为乐
2.爱捉弄他人
3.注意力不能集中
4.需要能够让他保持兴奋的东西存在
5.拥有分属在不同团体组织的朋友,比如邻居,学校的朋友以及一起运动的朋友
6.随时改变游戏规则,只为拥有更多新体验
7.敢于冒险,追求新鲜(虽然走过一些常人不常走的路,并且总是以惨剧收场,但是却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8.乐于成为焦点,不管是在教室,还是餐桌,或是舞台上
9.敢于做出一些常人不敢做的事,并乐在其中
10.容易夸大事实,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更改选择
支持型的孩子:
1.利用走路的时间抓紧学习
2.吃饭、喝水或是走路,都很缓慢
3.按时休息
4.乐于助人
5.遵守规则
6.有一些关系密切的朋友
7.适应力差,较为保守
8.没有主见
9.善于与他人分享
10.性格内向
谨慎型的孩子:
1.干净、整洁、有序
2.分析整合能力强
3.总是问“为什么”和“假如”
4.严格遵守规则
5.相对于体力运动,更喜欢精神上的挑战,并且韧性强
6.过分依赖相关规则
7.希望拥有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
8.总是担心事情会出错
9.讨厌恶作剧
10.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当父母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及孩子的行为模式时,他们便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有一则古老的寓言:不要试图让一头小猪学会唱歌,因为,您会失望,小猪会生气。当我们试图去改变他人时,您便在阻碍他人成长;当我们接受他人时,您便在创造一个环境,激励他人成长,使其成为真实的自己。转变您对他人的判断标准,不仅可以培养您的高自尊,而且可以帮助您正确地评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