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定律(上)
(2016-03-28 09:37:0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群体”在普通意义上是指众多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这既无关乎他们的民族、职业和性别,也无关乎他们因为何种机缘走到一起。然而在心理学上,“群体”却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重要意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人们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不同于组成群体的个体在单独时所具有的特征。聚集在一起的人们,他们的情绪和思想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方向,而原本自觉的个性逐渐消失。人群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思维,这种思维无疑是短暂的,但是它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特点。基于这种现象还没有较为恰当的说法,我暂且将之称为有组织的群体,或者换个更恰当的术语,叫心理群体。这种现象独立的存在,受到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支配。
显而易见的是,一群个体偶然彼此聚在一起,他们是无法获得有组织的群体所具有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千个孤立的个体毫无目的地聚集在公共场合是不能称之为群体。只有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群体独特的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对此加以说明。
自觉性消失、感情和想法不约而同地向同一方向转化,这是有组织的群体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这些个体无需一定要在同一地点出现。在一些特定时刻或者在一些强烈的情绪影响下——诸如国家大事——成千上万的单独个体在同时关注这一事件时,就具有心理群体的特征,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让他们瞬间聚集在一起,获得群体所特有的行为特征。在特定时刻,六个人就可能组成一个心理群体,而(有时)成百上千人的偶然相聚却不会发生这种现象。一个民族不可能同时聚集在一个相同的场合,然而,只要受到某些行为的影响,他们就会凝聚在一起,获得群体所具有的特征。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群体所具有的暂时而鲜明的普遍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附带的独特特征。群体中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不同的群体也就具有不同的独特特征,而且群体的精神结构也不同。我们不妨以此为据对心理群体进行分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异质群体(由不同类型个体组成的群体)表现出和同质群体(由在宗派、等级和阶层大致相同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共同的群体行为特征,故而,我们可以借助其不同的独特特征将二者进行区分。
在研究不同类别的群体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考量群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我们会像博物学家一样开展工作,先描述出某一(动植物)科的共同特征,然后区分出属于该科的属、种的个性特征。
对群体心理进行精准描述较为困难,因为其组织不仅在种族和组成结构方面有所差异,同时,诱发因素的本质和强度也会受到群体的操控。然而,对个体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会遭遇这些困难。我们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一个人至始至终都保持相同的性格。因为,只有在单一不变的环境才能养成一成不变的性格。我曾在其它文章中提到,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蕴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尤其当身边环境骤然突变时,性情中种种的可能性将会凸显出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法国国民工会中那些残暴的成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些性格温和的公民。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一群谦和的公证人或是善良的行政官员。在动荡平息(比如政治革命)之后,他们又回归到原本的性格,依然是遵纪守法、谨言慎行的公民。拿破仑就是在(类似)这样的群体中找到了自己最恭顺的臣民。
在此不可能将所有不同强弱程度的群体组织一一进行研究,我们只是关注于那些较为特殊的已经完全组织化的群体。也只有这样,才能看清群体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而非一成不变的样子。因为只有当群体进入完全组织化阶段的时候,它才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别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蕴含在群体之中的所有的情感和思想会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方向转化。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我在上文中提到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定律才会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