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心一家段鑫星
同心一家段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405
  • 关注人气:5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感研究的概述

(2015-07-02 08:27:33)
标签: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对超感知觉(ESP)的现代科学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英国的科学通过系统的方法,收集趣事轶闻、目击者的证词和已发掘的文物,对超心灵感应事件进行测试、检验。研究者们很清楚,仅靠这些趣事轶闻无法证明超感知觉的存在,但是这些故事最终也能帮助他们发现试验中的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约瑟夫·莱茵博士发明了一种简单、可以量化和重复的实验,用它来测验心灵感应和预感的存在。他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微小但是极具统计意义的证据,转过来使得超心灵感应效应引来一场批判的轩然大波。工作之余,莱茵博士不断更新实用的新一代技术,加快实验进展,继续寻找微小但有意义的超心灵感应效应。

自从莱茵博士的第一组实验以来,其他的研究者们也对预感进行试验。他们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开发了一些在科学领域中使用的最严谨、最严格操控的实验。依赖于人们猜测的早期实验,先后被测量感知实验和无意识生理反应实验取代。实验的对象包括仅被其中一个调查者知晓的简单的卡片、已知的位置和图片,还有随机数发生器选择的电脑图像。当然,这些受测群体也会更换,包括在心灵上有天赋的人和在超心灵感应方面没有技能的普通人。

研究者们的实验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反复试验,得出有证据的结论是超心灵感应是存在的,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虽然结果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在做全方位的科学调查,但整体而言,得出一个微小却有统计意义的积极效果。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没有太大的出入。没有发现超心灵感应确实存在的证据的研究被当成了超心灵感应确实不存在的根据,而那些发现丝毫证据的实验结论都被认为是充满敌意的。批评家和怀疑者对志愿者和研究者的信誉、分析方法等等任何能够创造积极结果的方法持极大地否定态度。最坚定的怀疑者支持一种“推理”论据: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超心灵感应是不可能的,那么任何试图证明它存在的证据都是错误的。

最近的一次公开争辩是在2011年3月。美国心理学会著名的专业杂志《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文章中举出了预感存在的证据85。达里尔·贝姆博士(Dr.Daryl Bem)是一位备受尊重和经常发表文章的研究者。他进行了四次经典的、有详实记录的反向实验,并在结果中发现一个微小但有统计意义的积极效应:预感的证据。

这些实验中经常发生的场景就是给志愿者一张列有少量单词的单子,让他们进行抄写。然后再给志愿者一张列有大量单词的单子(包含先前看过的单词),紧接着进行测试,看看究竟能记住多少单词。这个经典实验的结论是人们更易于记住他们先前抄写过的单词。

贝姆(Bem)推翻了该实验。先是用列有很多单词的单子对学生们进行测验,然后用电脑选出其中一些单词再让学生们进行学习,接着他们会再次接受测验。在稍后的测试中发现,学生们记住了他们最终看到的长单子中大部分的单词。有四位专家从研究的方法和分析的角度对贝姆的实验进行审查,没有发现任何纰漏。论文通过专家审核,接着就被发表了。

科学沿着某种精准的方式探索世界上的真理。所有实验都必须可以重复、可量化,且能提供具有一致性和有统计意义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些结果还可以被整合到以认知世界中。然而,实验结果的证据在某些领域尚未被人们接受时,理性的话语中也夹带着隐晦(或者毫不掩饰)的情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