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是预感还是其他的感觉?——我们能问自己的问题
(2015-05-08 08:21: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在“确定一种不寻常的经历并将其命名为预感”方面,第一章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在预感产生时,人们会突然对未来产生一种想法或感觉。虽然可能在感知一些细节上很模糊,但是这种想法或感觉是很清晰的。这种奇妙的感觉让人感到惊讶和疑惑。预感发生时,人的机体也会发生一些反应,如肾上腺素的激增或者焦虑感的增强。在认识现状的基础上,第二章主要依靠我们的能力去辨识预感。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运用想象、规划、思考未来的所有方式将预感分门别类。
菲利普正通过两张独立的心理清单,为可能发生的飞机事故做准备。首先,他寻找值得信赖的“预感标志”。这标志是某一刻突然而清晰的想法吗?这种想法是否比较强烈?这种想法是否直指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这种想法是否引起了一些生理反应,如焦虑感的加剧?
其次但也同样重要的是,菲利普寻找那一刻让自己感到恐惧不安的所有原因。即使他察觉到了预感的标志,但仍怀疑自己没有产生预感。他花费了一些时间,把他以前偶尔发生但很熟悉的飞行恐惧和这次在实验中产生的恐惧作对比,并思考这次经历的每一个环节。他不会使自己在任何一个可预见的事故中受伤,但也不愿意因为瞬间隐约的焦虑而错过航班。
菲利普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不仅仅需要去认可每次感受到的这种类似的预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去质疑这种感觉,并将这一品质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缓慢增长的焦虑可以看作是预感的标志,但预感没发生时,这种焦虑也可能存在,它可能只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焦虑感而已。同样地,未来的直觉也可能是预感的标志,但人们一闪而过的直觉与预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如何区分洞察力、预测和预感?“事后反思”是我们比较“后期应验事件”和“预感最初发生”的唯一途径,但它自身并不能创造预感。有时,我们回过头来看一场灾难,才意识到很多微小的决定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我们会疑惑,为什么当初就忽略了这些细微决定中所蕴含的巨大意义呢?很多人偶尔会做噩梦,但这些噩梦与未来事件并没有多少联系。因为它只是一个梦,所以我们得学会什么时候取消计划,什么时候自我放松。
对于预测未来的一些很常见的方式,我们如果不能理智排除和摒弃,那么可能把每次焦虑都看成是预感,把每次噩梦都看作是死亡的临近,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把当前的每一种状态都看成是未来某些事情发生的前兆,那么我们将会丧失享受当下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太过集中挖掘潜藏的警示,那么我们会忘记休息,也不能让未来顺其自然。通常意义上,我们必须用常识和怀疑精神去平衡对预感的执念。
如果我们想要信任一种不能用其他方式解释的警示,那么我想确定我们是否已经考虑过其它所有的解释了。我不想等我为未来事件认真准备之后,却发现这种焦虑很常见,是我多虑了。我们需要学习怎样排除预测未来和想象未来的常见途径,这种学习使得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我们不能解释的那些时刻。
其他的解释
1.预感还是巧合
2.预感还是错误
3.预感还是欺骗
4.预感还是焦虑
5.预感还是直觉
6.预感还是噩梦
7.预感还是其它超心灵感应
8.预感还是后见之明
辨识预感的发生并整理出其它可能的解释——一定要保持我们的豁达和对常识的熟知——这也需要耐心和多次实践。我们可以拿出第二张表格,接着预感的标志往下写,第二张表格可能包含一些更常见的、可替代的解释,我们常常将这些解释,如“焦虑、直觉、后见之明”和预感混淆。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它们。科学方法要求研究者能够意识到人们在质疑某种经历时可能都会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