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预感”出现的标识
(2015-05-02 08:58: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所以,在色彩斑斓的生活中,我们如何辨别预感呢?不管预感如何出现,或者“应验事件”是什么,预感刚开始出现时都有一个相似的核心。对照以下六个特征,将我们的经历对号入座,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辨别预感的发生,而且易于我们发现它与我们思考未来的方式有多不同!
第一个特征是“灵光一现”。它不同于预知的梦,“清醒的预感”出现得很突然,而且出乎我们的意料;第二个特征是“坚定的信念”,路易莎﹒莱茵博士将它称为“一种信念”;第三个特征是“让人疑惑”。我们一边接收意想不到的信息,一边要确认这消息是不是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很困惑;第四个特征是“模糊感”,即使我们对信息比较确定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模糊感;第五个特征是与预感紧密联系的“身体反应”,如从颈部的突然刺痛到肾上腺素的激增。据报道,第五个特征还有待其他研究者考证,因为提出者还没有办法证实它。尽管如此,它仍然是“清醒的预感”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预感标识,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话一样!
预感的标志
1.灵光一现
2.坚定的信念
3.让人疑惑
4.模糊感
5.身体反应
6.个人标识
不管是谁产生预感,不管未来应验的事件有多么重要,预感的出现都离不开这六个特征。同时,它们与人们的经历一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且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频繁地产生这种强烈的预感。也许有些时候他们并不能确定这是不是预感,但是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辨识日常生活中预感的发生。这些特征能增强我们的信心,在应验事件发生之前、在预感刚出现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学会了如何辨识它们。
在我的朋友罗杰(Roger)身上就发生过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预感救了他一命。罗杰是一位专业的科普作家。一天下午,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优秀的飞行员,给他打电话,邀请他一起去飞机自驾游。在这之前,罗杰也享受过好几次这样的待遇。在接受邀请之前,他突然听到一阵颤抖的嗡嗡声,好像在警告他不该去。但转眼间,他就把这种感觉抛到九霄云外,并答应朋友无论如何他都会去,他相信这种幻觉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在最后一刻,他找了个借口,还是没去参加他朋友的这次飞机之旅。就在那天,朋友的飞机失事了,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死了,也包括那个坐在罗杰座位上的人。这是罗杰的预感吗?罗杰尊重了他的预感,取消了与朋友的飞机自驾游。然而,近三十年之后,他仍然在想那天究竟是怎么回事?罗杰的这种感觉就被看作是识别预感出现的标志之一。让我们仔细观察预感的六个标志,思考一下罗杰的经历符合哪种模式?
1.灵光一现,很突然。“清醒的预感”突然闪现在我们大脑,吓得我们不得不走出常规的思维模式。预感不是在我们深思熟虑之后慢慢来临,也不是在我们的推理中缓慢成熟。不是我们坐下来,单凭顽强的毅力就能产生预感。恰恰相反,这些最初时刻看起来像是一个想法(感觉或洞察力)的突然入侵,扰乱了我们一天的平静。可能我们刚才还在跟朋友聊天,或者刚下班开着车回家,再或者正在等电梯,下一分钟就被自己的突发奇想吓一跳。预感“突然”的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什么是预感(完全意想不到的想法),什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预测和焦虑(不是那么意想不到)?当罗杰和他朋友打电话谈论即将到来的旅行时,他突然感到有点不对劲儿。他描述这种感觉说:“它出现得很突然,就像有些事物突然呈现在你面前。我就觉得有个声音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反复告诉我‘别去,别去……’总觉得事情不对,但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但是“灵光一现”这个特征,并不只属于预感。许多鬼故事也是发生在一个很正常的时间点,某种神奇的力量突然闯入,扰乱了这一刻的平静。研究者罗宾﹒沃夫特(Robin Wooffitt)甚至在想,“‘灵光一现’一说,是不是人们在与别人分享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时用来维护自己声誉的措辞?”11用“灵光一现”一词来描述我们神秘的经历,能消除听众对我们的疑虑,相信我们是理性的人,而且是值得信赖的人。
尽管我理解沃夫特的担心,但我还是依靠自己的好奇心去标识自己“清醒的预感”。如果没有意识到中断,我将永远不会发觉预感的存在。我的想法渐渐成熟,逐渐脱离之前的思维,转移到下一个愿景,这并不能让我摆脱习惯性思维状态,更不能让我的思想直接跳跃到未来,就像预感频繁出现一样。因为预感,意想不到的思维和情感常常成为我大脑的不速之客。
2.坚定的信念。罗杰从不相信存在预感,所以他没把自己当时的担心当作预感,但当回想起来时,他仍然心有余悸。“当我想到即将来临的飞机之旅时,我真的不想去。我一直劝说自己要去,但总感觉不太好。”无论我们突然感受到的是什么,我们对此都深信不疑,甚至比我们对事情的理性评估更加肯定。在那一刻,我们不担心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基于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推测。相反,我们只知道,我们对“总有一种事情要发生”的坚定,会无视所有将其合理化的尝试。这种“肯定”很重要,很清晰,它敦促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它。
路易莎﹒莱茵将这种特征称为“一种信念”12。不管它们是出现在梦中,还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预感都传递这样一种信念——他们不得不去说或者做一些事情以作回应。如,提醒家庭成员,查看一下孩子的状态,或者为了避免未来的危险而改变计划。
莱茵继续深入研究这种信念时发现:比起那些预感中带有具体细节的人来说,那些预感模糊、印象一般的人,信念更坚定。在莱茵的研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研究对象的预感都是以梦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仅有不到一半的人有这种信念;另一方面,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预感是以模糊、直观的印象出现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四的印象都带有坚定的信念。无论是醒着,还是做梦,当人们的预感中出现具体细节的时候,人们往往对那些模糊而又不确定的消息有着更为坚定的信念。
起初,这些结果让我难以置信。在我的逻辑思维中,消息越精确,我越确信,越对自己的预测有信心。但是预感恰恰相反,那些带有详细信息和精确图案的预感,反而使我们的大脑更偏于理性,更容易做出有根据的猜想和预测。当我在画面上找到其它解释时,我对它们与我未来的联系更加不确定。另一方面,一个没有清晰画面作为依据的持久的模糊感觉,是不可能在瞬间就烟消云散的,这种情况也让我措手不及。我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去验证消息的真实性,这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它的持久性和确定性。
有些预感如此强烈,它可能阻塞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手无足措。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经常只凭预感做一些事情。他们从不走陌生的街道,却能与平日行走的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擦肩而过;他们在交通事故发生时正从街道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却能免于被汽车碾压;他们徘徊在咖啡馆,幸运地错过了坠毁的通勤列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接收到特定的警告,除了突然的想法——他们应该待在其它地方。
确定性不足以让人们采取行动;莱茵发现近百分之十五的“清醒的预感”都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但它的确定性更能吸引人们对预感的注意力。
3.我是怎么知道的?这很让人疑惑。伴随着预感带来的确定性,它也引起了许多人思维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困惑。当人们发现自己对原先没有把握的事情突然很肯定时,他们很疑惑。他们反驳自己,责骂自己不理性,然后质疑自己。参考已发表的奇闻轶事,许多人至今对他们盲目的确定或者全盘否定仍然感到疑惑,直到相关事件证实了他们早些时候的想法。罗杰很快否定了最初对他的警告,“我当时就排除了这种想法。我想,我已经坐过这架飞机好几次了,而且我的朋友不是一个鲁莽的飞行员。哦,可能是我自己想太多了,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旦应验事件发生了,一种新的困惑——被称为“认知失调”,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尝试理解他们的经历。尽管有些人认为应验事件理所当然(“哦,这就是我如此沮丧的原因,我是在对未来做出反应。”)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么开心。未来事件可以帮助他们更理性地思考之前的疑虑,但是他们得相信,时间是可以顺延的。然而,许多人都发现,这种解决方案比原先的问题更加严重,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困惑。
“认知失调”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博士(Dr. Leon Festinger)首次提出并阐释的,它是指“当我们的行为与信念背道而驰时,我们内心产生的困扰”。例如,我已经和家庭护工一起工作好多年,他一直坚信:一个有爱的护工,永远不会感到疲累、沮丧或生气。当他们不可避免地累了、沮丧或者生气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因为护理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他们正在经历着“认知失调”。他们真正的情感与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的想法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认知失调”这个问题,人们或者为了自己的信仰改变行为,或者以护工为例,改变信仰来贴切自己的经验。
因为预感,应验事件挑战了许多人长久以来的设想——时间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他们的个人经历与他们对时间流逝的了解和观念截然相反,他们正在经历“认知失调”。那些相信预感存在的人,不会经常出现认知失调这种状况。但是,刚开始出现奇怪、紊乱的感觉或者朝着错误方向行进的时候,他们仍然能感受到瞬间混乱的刺痛。
4.模糊感。预感刚出现的时候,通常很突然、很确信,也很重要,但是具体的细节往往非常模糊。我们也许会幻想事件生动具体的画面,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在哪里或者以怎样的方式发生(第一形式)?或者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强烈的紧张感正在我们身上滋生,直到事情发生。就算没有具体细节帮助我们预先识别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事件和我们自身情感之间的联系(第二形式)。最后(第三形式),没有任何细节,我们也能把未来当作一件已完成的完整的事件,并突然理解它。
你可能会想到,如果没有细节,人们不知道该不该把自己的经历叫做预感。但与此相反,尽管他们缺乏细节——甚至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细节——预感才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引人注目。
第一种形式——没有定位细节的视觉图像——它伴随着梦想和愿望一起发生。做梦者是从应验事件的行动中心而不是从导致事情发生的行动中找到图像。他们完全沉浸在联接事件中,并没有找到充足的证据去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算做梦的人已经清醒了,梦想仍会让他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这些图像惟妙惟肖,非常逼真。但是他们并没有详尽地告诉做梦者相关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将会在哪里发生。梦里可能会出现火、倒塌的建筑物、或者痛苦嚎叫的人们,但就是没有路标、地图、日期,也没有告诉做梦者事情发生在哪座城市,发生在哪一年。做梦者清醒后感觉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悲剧,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场悲剧是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他们更不知道这场悲剧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发生。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案例就是上文提到的贝克博士对“1966年威尔逊艾伯凡矿难”的研究13。贝克共描述了三十五个梦境和幻象,它们生动、感情强烈甚至情景恐怖。一个人梦见尖叫的孩子们被崩塌的煤炭湮没了;有一个人梦见穿着威尔士民族服装的孩子去了天堂;也有人因为梦中“窒息在深黑”的感觉而惊醒。
这些景象对于做梦的人来说非常逼真,但是也很惊悚,就好像我们亲眼看见崩塌的煤屑掩埋了一所学校。一些做梦的人哭着惊醒,他们被这些景象惊吓到,他们将梦与爱人、朋友和家人分享,想知道梦和幻象究竟有什么寓意?同时,梦很恐怖,人们几乎了解不到更多的信息——事故可能在什么时候发生,会在哪里发生,他们一无所知。没有梦和幻象会提供充足的细节去为你确定什么,或者准确地告诉你发生什么?也没有梦会直指事故发生在哪所学校,发生在哪一天?但是梦里的景象只是清晰地告诉我们,它与矿难有关,但这显然不能预测到悲剧。正如一位研究者后来的记录,“没有预感能够给目光敏锐的人提供足够的信息去定位和间接提醒他们即将到来的悲剧。但总的来说,所有基本的细节,事实上都是存在的。14”
有时候预感就是焦虑感的上升,它需要谨慎,没有对未来问题的图像或细节的内在提醒。伴随着轻柔的嗡嗡的感觉,罗杰听到一声清晰的警告,就像是一个声音在耳边萦绕,“这不是声音,但又像是信手拈来的一句话——别这么做,有事儿要发生!”这是模糊的第二个形式,也许它会让人沮丧,因为经历过的人都努力在他们的日常生活范围内理解自己与日俱增的恐惧。未来应验事件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早期的想法。“我知道有事儿要发生!”是一种很正常的感叹,即使他们不能早几个小时预测到它。也许他们并不能准确知道要发生什么,但是事情一旦发生了,他们就能将其与之前不舒服的感觉联系起来。
模糊的预感第三个形式是“深层认知”。就算没有图像和细节,人们也能了解整个事件。他们只知道未来的事件好像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在某个地方存在了。他们知道总有事情会发生,甚至还可能知道有谁会参与这个事件。但是他们不知道,事情什么时候发生?或者事情如何从当下过渡到未来特定的状态?例如,当我想到自己高一生活的时候,我把这一年作为一个整体而记忆,那是我对一整年的总体印象。我知道我可以更详细地记得一些具体的事件,但更多的时候,我只把那年作为一个整体而考虑。就算没有许多细节,我依然对某些事件很确定。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预感在朦胧中也仍然让我们这么确信。即使没有细节,我们也可以记住整体。
5.身体反应。不同的“清醒的预感”也带来不同的身体反应。罗杰的突然警告伴随着轻柔的嗡嗡声而出现。“感觉有点颤抖,就像微小的电流,似乎又一直在嗡嗡作响。”这种感觉从他的腹部开始,然后穿过他的手掌。不断增强的焦虑感,突然的紧张,或者肾上腺素的激增,都是预感出现时身体上的标识。在贝克博士对“艾伯凡矿难”的研究中,他注意到有些预感在厄运降临时能给人们带来濒临死亡的感觉,他将这个现象称之为“灾前综合症”。他描述这个综合症时阐释说,它容易给人们带来极强的恐惧感和注意力的分散。这种痛苦的感觉不断蔓延,直到相关事件发生,这种症状才有所好转。贝克不知道如何去描述这种让人痛苦的模糊的身体症状,因为它们并不携带验证预感的具体图像和细节。
我们暂且不谈预感引发的这些身体上的反应,但是对于那些正在寻找方法整理个人经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些预感在出现时,的确伴随着肾上腺素的激增和焦虑感的增加,它们沿着我们脊椎和颈部后面一直运动到大肠,发出一种不祥的隆隆声,随着危险的逼近,身体上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一般没有语言能描述这种感觉,更没人告诉我们为了防范这种感觉,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6.个人标识。这里还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个人标识”——即每个做梦者从个人经历和人生价值中总结出来并投入使用的符号和双关语。它们不仅是我们内心的恐惧或者欲望的符号表示,实际上也给我们发出了信号——我们得时刻关注自己的梦和醒着的时刻,我们关注的很可能就是预感。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用水的意象找到自己的预知梦。不管梦象征着什么,不管水以什么形式存在——可能是湖、下雨的场景、一个水坑或者海洋——我知道我都得注意,水提醒我预感可能会发生,这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提醒系统。在大学时,我梦中水的寓意从预感的标志转为重要心理活动的标志,甚至没有任何征兆。
我没有把水作为一般预感的标志,因为我从没有在研究中或者已发表的奇闻轶事中发现过这样的先例。时间在一点一滴地流逝,我个人的生活节奏也在加速,水的意象逐渐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象当作预感的标志,就像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梦中使用独一无二的符号标志一样。这些标志会在你发现的预感中越来越凸显,它们可能像梦中闪烁的霓虹灯一样那么具有戏剧性,也可能像你在忙碌的一天中短暂的静止一样微妙。你对个人的存在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这些个人标志。即使你发现预感在没有任何其它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了,经过时间的洗礼,阅历的增加会使你更多地联系行动,使得一切都更加贴切自己的行动。
一系列预感的标识在帮助我们识别预感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没有一个标识是专属于预感的。无论同时发生与否,虽然没有一个是我个人预感的标识,但我已经经历了以上所有的想法和感受。我突然明白了自身的问题——我对许多事情都绝对肯定,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与预感没有直接的联系。当动感的音乐感染我时,一阵刺痛寒冷的感觉涌上心头。有时候,我会因为不能兼顾工作和家庭而感到困惑。我有一种“第六感”,它就像是一种直觉,我甚至完全相信预测未来的这种直觉,从没有把它当作预感。
缓慢增长的焦虑也许暗示着预感的产生,但如果没有预感,焦虑感也可能产生,它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直觉。同样,直觉的跳跃也暗示着预感的发生。但许多人就算没有预感,也可能会产生转瞬即逝的直觉。大多数人偶尔都会做噩梦,但这与未来事件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得知道什么时候取消计划,什么时候要放松?因为这只是梦而已。预感有时候也是“超心灵感应”现象的叠加,尤其是心理感应和千里眼,如果它们出现相同的现象,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但是当所有特征汇集到一起直指我的未来而不是我的现在或是过去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想,“我是否产生了预感?”这时预感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极大。
如果我建议你要多寻找一些预感体验,你可能会觉得我很浮夸,很不切实际,就好比说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预感什么时候出现在生活中。但事实是,预感在日常生活中比我们“被引导相信”出现得更频繁,预感更容易光顾那些乐于留意它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