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人眼中的自己

(2014-12-04 08:07:40)
标签:

育儿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我的朋友麦克(Mike)坚称自己很害羞,这令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吃惊。他看起来很容易相处,因此他总是有很多朋友。外出旅行时,他总能和其他旅客搭讪。他的故事讲得很棒,聚会时总喜欢给人们讲他童年在新泽西的故事。他还是一位有魅力的大学老师,总能轻松自若地在数百名学生面前讲课。

显然,麦克拥有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他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很害羞呢?可能与其他人在一起时他会感到焦虑,尽管他在社交场合中看上去轻松自如。麦克的朋友猜不透他的内心,他们不了解麦克在做演讲时是否会感到紧张或冒汗,也不清楚他在聚会时是否会强迫自己必须要外向或合群,即使麦克心里其实更愿在家看书。

其实,朋友不太可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含羞,因为人们往往善于掩饰自己的社交焦虑。然而,如果你问麦克,他会很坦率的讲,当讲课或在聚会中讲故事时,他并不会感到特别焦虑,而是真的很享受一大群人围在自己身边的感觉。那么,他为什么认定自己是个害羞的人呢?

从麦克的话中得知,他小时候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当大多数同学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大喊大叫时,他却独自一人呆在一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画。他没有太多的朋友,不过他有一个最好的伙伴。他喜欢自己玩,例如写作和电脑游戏,总是逃避社会活动,例如团体运动。

上大学后,麦克才慢慢走出内向。从高中开始,他便有了广泛的朋友圈,并开始选修戏剧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外向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五到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八到十四岁期间很害羞,而之后就不再害羞了。而这一切也发生在麦克的身上,除了一件事情:他从未改变他很害羞的自我认知。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已经变得很外向的人,他有一套关于自己性格的自我认知理论(“我很害羞,也很内向”),而这套理论与他的适应性潜意识相悖。

或许我们都可以想到相似的案例:我们与朋友对他或她自己的感受、动机或人格特质的看法不一致,却坚定地认为我们才是正确的;父母可能会感觉他们的女儿太轻易的放弃了自己,其实她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具有数学天赋;我们中的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朋友苏珊并不爱她的伴侣斯蒂芬,即使她笃信是爱他的。在上面的每一个例子中,人们都认为自己是那样的或是具有某种特质(例如,“我很害羞”“我爱斯蒂芬”),但是了解他们的人们却不这么认为。至少在上述的几个例子中,或许放弃他们的自我认知,并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才是明智的,就像《淘气阿丹》(Dennis the Menace)这部连环画中,阿丹问他的妈妈,“妈妈,我到底想要做什么呢?”

乔治·厄尔(George Cooley)把这种形式的自我认知称为“镜像自我”:我们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自我的映像,即他们如何看待我们的特质、偏好和行为,并且往往采用这种映像即反映评价,作为我们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避免了许多我们在内省时看到的陷阱。我们无需任何特殊途径去了解我们的感受与特质;它是达成共识的自我认知,即采纳多数人对我们看法的意见。

然而,我们很难意识到人们对自己的认知与自我认知不同,也很难承认他们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而且,特别是当其他人不赞同我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时,我们是否应该总是把自我认知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仍未可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