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比较而痛苦
(2014-11-14 08:30:41)
标签:
佛学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关于情绪消退,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反应,取决于此事和先前经历过的类似的事件所做的比较。根据这一观点,我们时常把当下的经历和先前类似的经历做比较,然后问自己,“相比较之后怎么样?”我们首次在昂贵的三星级酒店用餐,感觉极好。但是当我们去过很多豪华的三星级酒店吃过饭后,就会改变比较的标准。如果现在再在一家三星级酒店用餐,既不新奇也并不特殊,因为它绝对不如米歇尔餐厅的豆焖肉。令人难过的是,这种极端快乐的经历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它们发生时的感觉是极好的,但是这也为我们将来所有经历提供了新的比较点,比较的痛苦也会随之而来。
例如一项研究,把在伊利诺斯州彩票中心赢得5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的获奖者,与没有中奖的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获奖者没有比未获奖的人更快乐;他们也没有表示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会更快乐。更让获奖者感到糟糕的是,与未获奖的人相比,他们在一些诸如与朋友交谈,看电视,听笑话这样的日常活动中感受到更少的快乐。显然,与日常生活中的快乐相比,赢得一大笔钱相形见绌。
当然这个观点确实是有一些道理。我和妻子基本上每天晚饭时都会分享一瓶啤酒,几年之后,我们喝酒的标准一定有所提升。以前觉得便宜品牌的啤酒喝起来口感会一样;伯莱兹的(Blatz)或福斯塔夫的(Fastaff)和斯特罗(Stroh)的一样好喝。后来在啤酒天堂西雅图休假。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品尝各种不同类型的啤酒,选择餐厅时,也是根据它所供应的啤酒,而不是提供菜肴的种类。这使我们对啤酒的标准提高了很多,用餐时再也不愿意喝廉价的啤酒。但是,老实说,在我们的标准没有改变之前,可能喝斯特罗家的啤酒会感觉很好,现在每日喝精装的啤酒并没有那种享受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现在每日都喝,喝的次数多了,也就变得普通,没有那么特别了。
然而,标准改变的观点存在一个问题:必须理解人们用什么样的时间点作为比较的标准。有时,我们用过去最极端的经历作为比较点。比如在米歇尔餐厅用餐之后,再去尼克餐厅吃饭,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有时候我们所比较的自己的经历,并不是和极端的经历做比较。美食家可能非常享受在尼克餐厅的用餐,因为他将这顿晚餐与昨天吃的麦当劳相比,而不是和他上个月在米歇尔餐厅作比较。
比较点的选择和影响情绪体验的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取决于以下因素:人们如何定义经验的“类别”(比如“ 所有的饭菜”与“希腊餐馆的饭菜”),在特定领域,某种经历的时间间隔(比如,他们多久之前在米歇尔餐厅用过餐),特定领域里他们拥有的丰富经验(比如,在米歇尔餐厅的一顿饭或一百顿饭)。为了达到目的,关键就是比较标准的改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何人们会适应生活事件;当标准提高后,以前看起来快乐的事情,现在却变得平淡无奇。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