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潜意识感受和态度的理论
(2014-11-08 08:24:17)
标签:
情感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在本章开头我就提到适应性潜意识的一个标准概念:适应性潜意识包含一系列可以产生感觉的心理过程,这些感觉显露在意识中。假设一台激光唱机可以查询、选择并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尽管我们无法透视软、硬件的运作,但是最终我们可以听到像早期披头士歌曲那样甜美的旋律。类似地,心理的选择和解释可以是潜意识的,但是他们产生的感觉却是有意识的。
相反,我已经证明即使是适应性潜意识的产物——美妙的歌曲本身——也未必能达到意识层面。尽管如此,我认为在达到意识层面的本能上,感觉有别于适应性潜意识的其他部分。心理过程产生了适应性潜意识,(例如在第三、四、五章详细提到的各种各样的适应性潜意识的特点是不可接近的)就像我们无法透视激光唱机的硬件和软件一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适应性潜意识产生的感觉。
事情甚至可能是这样,感觉浮现在意识里是默认的,并且为了阻止感觉的浮现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我们已经谈及三种这样的情况。第一种是抑制,运用各种方法隐藏威胁性的感觉(就像同性恋的案例)。第二种是忽视,或者未能注意到感觉已经改变了(就像卡朋特坠入爱河的那个例子)。第三种就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理论和虚构的障眼法造成的模糊的感觉。如果一种感觉或评估与文化感觉规范(“人们喜欢他们的小马”,“我结婚的那天将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个人的标准(“我对所有的非裔美国人没有偏见”)或如何感觉的意识理论和推断(“我必须爱他因为他符合我心目中白马王子的概念”)相冲突,人们就难以意识到它。
像人们未能意识到适应性潜意识产生感受的这类案例,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普遍。人们通常认为他们对在美国文学课堂上坐在第三排的那个人有强烈的欲望,当他们的猫死的时候会感到悲伤,坐过三次过山车后会感到恶心。尽管如此,人们未能意识到自己感受的情况,可能并不那么罕见。
此外,人们意识到自我感觉的频率是不同的;事实上,情绪智商的定义之一是:认识自己的目标、需求、偏好和悲伤的能力。有人擅长透过障眼法背后的个人和文化理论,承认自己的感受与这些理论和标准存在不一致。而有的人则缺乏这种类型的自我认知。
在极个别情况下,人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最基本和最极端的情绪,这是一种被称作述情障碍的精神疾病(alexithymia,古希腊原意是“缺乏情感表达”)。患有述情障碍的人,尽管有情绪,但是对他们来说描述这是什么情绪以及这些情绪从何而来是很困难的。一个女人陈述她经常哭,但是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她说,“这只会让我的身体舒服一点。”但是,一旦她看完八个孩子的母亲死于癌症的那个电影她就会哭着睡去。专家指出她的悲伤和怜惜可能来源于她自己的母亲死于癌症的事实,但她却表现的一脸茫然,并表示她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显而易见,述情障碍是潜意识里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当我们试图了解自己的感觉时,我们很少有人会疑惑。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会面临述情障碍;有时候我们也不能清楚的理解的适应性潜意识的感觉。关于自己的将来如何感觉,以及这样的感觉会持续多久?通常知道我们此刻的感觉以及知道我们对未来事件(例如,“如果史蒂夫向我求婚我将会多么的开心?”)的感觉是同样重要的。然而,如果有时候人们对知晓此刻的感受有困难,那么预测未来的感觉可能也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