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歇尔和国王的新衣

(2014-10-01 16:22:07)
分类: 段鑫星译著

这些主流研究取向几乎无相似之处,而且,对人格本质的假设也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另外,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格研究的评述中,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发现,没有一种研究取向能够完全符合人格研究的黄金准则,即奥尔波特提出的,带有某种确定性去预测人们实际行为的标准。例如,外向者比内向者可能更容易交到朋友;而较之责任意识差的人,责任心强的人更能如期完成任务。然而,米歇尔发现,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因为这显然表明,跟预测行为的星座相比,人格心理学家测量出的特质也好不到哪去。

米歇尔不只是简单地点出问题;他进一步分析了原因所在。首先,他认为,人格心理学家低估了社会情境对行为而非人格的影响程度。例如,如果要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如期完成任务,那么,了解一些细节——比如,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后果,还剩多长时间,还有多少任务未完成——比了解这个人的责任心更有用。社会情境会对人格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人格的个体差异影响。

这种观点引爆了人格心理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之间的地盘战,人格心理学家把赌注押在个体差异上,认为个体差异是最好的行为预测器,而社会心理学家却投注在社会情境的本质和人们的理解方式上。这次地盘战打得有点莫名其妙,两阵营的研究者手舞旗子,向对方挥舞着自己的相关系数和效应值,叫嚣自己比对方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即使这样,这次学术战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即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经验。因为从传统上看来,仅了解人格变量,并不足以预测人们的行为。

正因为米歇尔对特质论研究大加批判,还指出社会情境的重要性,所以人们将他描绘成人格理论的反基督者。然而,关于特质和行为之间的低相关性,人们有时会忽略他的第二种解释:人格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行为预测器;只是还未很好地概念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还是米歇尔和他的同伴提出,如何把个体差异概念化并加以测量,从而对行为的惊人变化作出解释。

米歇尔认为,与其将人格看成是我们用来归类人的一些静态特质,不如将其看成一组独特的认知-情感变量,用来决定人们解读情境的方式。人们总是用习惯性方式去解读、评估不同的情境,这会认知理解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当芭芭拉(Barbara)遭遇学业挫折时,她的认知-情感系统会使他产生危机感,这时最容易激起她的斗志;当山姆(Sam)自认为受到重要人物的冷落时,他的认知-情感系统也会使他产生危机感,此时他也会采取积极行动。按照这种观点,如果我们尝试在单一人格特质维度上,对芭芭拉和汤姆的积极性程度进行归类,这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我们必须清楚,人们如何解释、理解某种社会情境并采取相应行为。

人们是如何意识到他们的认知-情感系统在运作,这一点还未完全搞清楚。事实上,除了精神分析学,其它人格理论对意识与非意识加工的角色谈之甚少。近来,有一本论文集问世,厚达967页,全是关于人格心理学的前沿学术论文,出版者将此吹捧为“关于人格心理学的论文,这是收录最为全面的单一卷本。”然而,浏览论文的索引就会发现,其中有关“意识”的条目只有2页,而有关“潜意识”的条目也仅有6页。论文中出现更多的是,关于“精神分析”的条目,几乎没有提到现代研究的“适应性潜意识”(或它的同义词)。

很多人对人格以及其与行为的关系比较迷惑,以致人们很难明确区分意识与非意识。在我看来,将米歇尔的认知-情感系统看成适应性潜意识,这是个最佳的想法,但其他人格理论则更多地关注自我的意识建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