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先于思维
(2014-10-03 08:30:0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尤其是孩子们,可能在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做之前,适应性潜意识就以复杂的方式引导他们不假思索的行动。非意识技能,如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技能是在早期,在孩子们拥有复杂水平的有意识的推理能力之前出现的。婴幼儿在出生时或者之前(在子宫里)能够内隐的(非意识地)记住事情,但过了一岁,他的外显(有意识地)记事能力并未得到发展。此外,在儿童时期,参与外显记忆的大脑部位,要比参与内隐记忆的大脑部位发育的晚。
成年人通常面临同样的困惑:他们没有进入非意识思考,并且必须依赖他们的意识解析器来弄清自己的大脑到底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至少有一个复杂的、聪明的解析器,它们通常构建一个准确的叙述。特别是孩子,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怀有困惑,因为他们的意识解析器发展的较慢,并且尚不能成熟的猜测非意识心理在做什么。
这一困惑为对发展心理学有兴趣的心理学家创建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评估人们在想什么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他们,并且许多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都是依据孩子们的自我报告。由于意识系统要比非意识系统发展的较慢,所以单纯的依赖于这些自我报告,可能会在关于年龄的特殊技能和特质发展这些问题上,导致产生一个误导性的答案。在一些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著名学者中已经出现了这一错误。
孩子们什么时候学会折扣原则(discounting principle)?苏西(Suzie)和罗兹玛丽(Rosemary)都是练习弹钢琴半个小时。苏西的妈妈因为苏西练习钢琴给苏西一个冰淇淋蛋卷,但是罗兹玛丽练习钢琴没有得到一个冰淇淋蛋卷。谁会更喜欢弹钢琴?大多成年人会说,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苏西过去的动机是获得奖励的话,当然是罗兹玛丽。因为罗兹玛丽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奖励,她的动机可能更多的来自内在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折扣原则,它倾向于降低因果关系中的一个因素的作用(在弹钢琴中的内在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其他看似合理因素存在的目的(冰淇淋蛋卷)。
发展心理学家对孩子们在什么年龄开始使用折扣原则感兴趣。在典型的研究中,孩子们听关于苏西和罗兹玛丽这样的故事,并且报告谁更喜欢这一活动。小于八九岁的孩子似乎在用加和原则,即他们认为,那个为了奖励而执行活动的人更加喜欢它(假设内在兴趣 奖励=更大的内在兴趣)。而八至九岁的孩子则开始使用折扣原则,认为那个像他们一样做事情是为了奖励的人不如那个不是为了奖励而做事的人更加喜欢它。(例,内在兴趣 奖励=更小的内在兴趣)。
但是依据孩子们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的研究表明,孩子们能够在更早的年龄使用折扣原则,而不是八九岁。在这些研究中,给那些执行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的孩子们一个奖励,并且随后考察他们对该活动的兴趣,通过观察他们选择参加该活动的次数来衡量。例如,马克·莱珀(Mark Lepper)、大卫·格林(David Greene)和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让三到五岁的孩子们用毡制粗头笔画画,这在当时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新颖的、有趣的事情。一些孩子获得“优秀证书”的奖励,一些没有。
之后,在课余时间里研究人员把笔放在教室里,并预测孩子们用笔的时间。正如预测的那样,早些时候被夸奖的孩子用笔时间明显低于那些没有被夸奖的孩子。孩子们的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们的行为似乎体现了折扣原则——如果他们用笔是为了得到优秀证书,他们不必非常喜欢笔。
在八九岁之前,孩子们为什么不使用这一折扣原则来解释其他人的行为?也许适应潜意识学习要早于意识解析器。用折扣原则来解释孩子们的表现,即他们非意识的推理系统驱使了他们的行为(例:他们是否在教室里用笔)。为什么会产生有意识的口头行为和口头报告,这是意识系统的工作,这一系统需要更长时间去学习和运用折扣原则。
人们在做和说之间的分裂一直持续到成年。从人的行为来看,成年人在有奖励的活动中往往为了奖励而“打折”自己的兴趣。在闲暇时间里,那些参加活动(如拼图游戏)并获奖的人,比还没有获奖的人在活动上花的时间更少。然而,鉴于人们的说法,他们似乎没有打折自己对活动的兴趣:他们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但他们喜欢这个活动。
在这些研究中,如果真的有两个系统,一个非意识系统决定人们做什么,和一个意识系统决定人们说什么,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更好地统一?如何让意识系统更好地促进我们了解非意识系统?由于意识系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折扣原则,也许它需要更多的推动来运用它。即,在非意识系统中,内在兴趣存在折扣,但也相当容易得到回报,或许意识系统更应该仔细考虑的一点。我和杰伊·赫尔(Jay Hull)、吉姆·约翰森(Jim Johnson)在奖励大学生玩拼图游戏的研究中验证了这一假设。在这一类型的多数研究中,学生的行为表明,奖励降低了他们对拼图的兴趣:他们与未被奖励的学生相比,在空闲时间玩拼图的时间更少。
这是很常见的,但还有学生没有说明的一种情况,在一份调查问卷中,直到他们第一次被要求思考行为的原因时,他们才说自己不喜欢拼图。但这一因素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如果他们已经得到了奖励,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仍在减少——这确实影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记录报告。在自省模式下,参加活动而获得奖励的人声称他们对活动的喜欢减少了。这些结果表明,当人们开始仔细思考时,他们就运用了折扣原则,这体现在:如果他们参加活动已经获得奖赏,他们必然会减少对活动的喜欢和兴趣。如果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的意识系统就不会运用折扣原则(毕竟,学习开始于发展的后期)——尽管适应性潜意识已经存在。
孩子是什么时候形成心理理论的?某些时候,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思想的唯一的拥有者——其他人也有。因为我们不能直接看透人们的思想,我们研究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理论”——推断他人的想法、信念、感情,就像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内容一样。我们认为,人类和无生命的物体有很大不同(人类有思想,而石头没有),我们经常看到其他人在寻找什么(我们想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我们可以假装成某人(通过模仿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我们经常试图欺骗他人(通过引导他们树立错误的观念)。所有这些迹象表明,心理理论确实存在。我们很少假装成为一块石头或一棵树,正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物品没有思想,不能体现信念、想法和感情。
普遍认为,心理理论发展出现在儿童四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的表现被称为“错误信念范式”。在一个经典的研究中,孩子们观看实验者把某个物品放在隐藏的地方,例如,他们可能会看到马特(Matt)把糖藏在一个盒子里接着离开房间。然后莎莉(Sally)走进房间,发现了糖,就把它放在几英尺外的篮子里。最后莎莉离开,马特回到房间。设置这一实验之后提问马特将在哪里找糖:在他放糖的盒子里还是莎莉藏糖的篮子里?大多数四岁的孩子会这样回答:“在他自己放糖的盒子里。”他们很明显意识到了一点:马特仍然认为糖在盒子里,因为他并没有看到莎莉把糖放在篮子里。然而,大多数三岁的孩子说,马特会在莎莉藏糖果的篮子里寻找。他们似乎无法单独认知而做出这样的假设,因为他们知道糖已经在篮子里了,马特同样知道。他们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心理理论,也就不会意识到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的思考。
或者他们已经有这样的心理认知了?温迪·克莱门茨(Wendy Clements)和约瑟夫·佩尔奈(Josef Perner)发现了一个关于错误信念任务的有趣变化,即使是三岁的孩子也有一个心理理论,至少在一个内隐的或非意识水平上。他们的研究非常类似上文提到的,除了问孩子们马特会在哪找糖果外,他们还观察了孩子们看到马特回房间时的行为:他们是看着马特藏糖果的位置还是其他人放糖果的位置?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首先关注的位置是他们预期马特会找糖果的位置。如果他们有一个成熟的心理理论,他们应该注意到马特认为的位置,而不是注意他们自己知道的糖果位置。如果他们没有一个成熟的心理理论,则反之。
对孩子们关于马特在哪里寻找糖果的答案进行精确统计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与之前研究相同的现象:几乎没有一个非常小的孩子(这些孩子介于两岁半到两岁十个月之间)回答“正确”;也就是说,他们几乎都会回答马特将在篮子里找糖果,因为他们知道糖果在篮子里——这表明他们还没有一个心理理论。在年长组里,孩子们给出正确答案的比例稳步增加,如四岁的孩子,大多数都给出正确的答案。
至于当马特回到房间时,孩子们的表现,最小的孩子的目光符合他们的口头报告:看着他们知道有糖果的篮子,回答说马特会在篮子里找糖果。这两个测试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形成心理理论。然而,这两个测试结果的明显区别体现在孩子们三岁左右。当问到马特会在哪里找糖果时,他们看着正确的位置,却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从这些孩子来看,在他们给出答案之前,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心理理论。大于三岁八个月(包括三岁八个月大)的孩子则看着正确的位置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对这一系列研究的最好解释是,行为和口头表达的测试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程度。行为表现可能来自于非意识的、内隐的认知——在我看来,后天习得适应性潜意识而来——而口头表达体现了一种有意识的心理理论,这一心理理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研究。
甚至有证据表明,灵长类动物有一个基本的心理理论,这可以从类似于上述的错误信念任务中看出这一结论出自哪种行为。因此,很小的孩子甚至于灵长类动物,可能有一个非意识心理理论支配着他们的行为。这种观点结合了儿童理解力与折扣原则的相关研究。发展心理学家过分依赖口头测试结果可能得出失真的研究结论。他们正在研究儿童的口头表达和有意识系统,这一研究速度赶不上儿童适应性潜意识的发展速度。
有意识的系统能赶上适应性潜意识的发展吗?也许人们的意识能力只局限于生命早期,而当他们成年时,他们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自我,从而更好地认识到适应性潜意识。我们认为,尽管人们的意识理论和观点必然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成熟,但人们仍不能完全控制意识。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们能够探测复杂的环境模式。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非意识系统擅长快速、精确察觉。回到本书第2章,关于帕维尔·勒维克、托马斯·希尔和伊丽莎白·比佐特的研究,被测试者学会了一套及其复杂的规则,用以预测字母X将出现在电脑屏幕哪个位置,正如事实表明,当规则改变,被试者的表现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或提升,或退步。研究表明,所有被试者曾经潜意识地学习了规则;在这一例子中适应性潜意识显然先于有意识系统起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有意识系统不善于发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例如,在人的头发颜色和他们的个性之间有无相关性)。为了检测这些联系的显著相关性,人们不必用之前的理论,从而避免误导他们对这种相关性的认识。例如,许多人坚持认为,冬天他们没有穿外套出门更容易感冒,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寒冷的天气和感冒有关。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用手碰鼻子和眼睛与感冒的关系,尽管证据表明这是病毒进入我们身体的主要途径。这也说明,适应性潜意识存在缺陷,没有认识到协变关系。或者,它也意识到了,与现实相比,它甚至更能有效预防我们触摸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