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的含义
(2014-09-17 08:17:45)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有关适应性潜意识的研究认为,我们想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可见的。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高效的工具,即使是由世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大脑,也不能和人脑相提并论。人脑之所以具有很强大的能量,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它能对即将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快速的非意识分析,并采用高效方式对这些信息作出回应。甚至,即使我们的意识被其他东西占据,我们也能解读、评价和选择与我们目标相符的信息。
这是个好消息。坏消息就是我们很难认清自我,因为不论我们多么努力去尝试,都不能直接进入适应性潜意识。因为我们的大脑经过进化后,主要在意识之外运行,而且,非意识加工是人脑构造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直接探触非意识过程。我们很难看到并理解在操控文字处理计算机程序时所使用的汇编语言,与其相比,“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可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尝试通过深入内心去探究适应性潜意识,这是徒劳的。通常,最好是通过观察外部特征来推断潜藏想法的本质,比如,我们的行为、他人回应我们的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叙事。本质上,我们必须像描写自传的作者那样,将我们的行为和感觉提炼成一个有意义且有效的叙事。创作一部好的自传,最好的方式不是进行大量的自我反省,而是尝试发现潜藏的感觉和动机。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过多地审视内心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例证,即对自我感觉进行反思会导致人们做出轻率的决定,并对他们的感觉愈发不得其解。更明确地讲,我并不藐视各种内省行为。苏格拉底(Socrates)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只说对了一部分。关键在于,人们进行自省的形式,以及仅仅通过审视内心或者观察外部特征,例如自我行为、他人的回应方式,他们试图达到认识自我的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