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自己的陌生人》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远见与短见
(2014-09-14 13:59:20)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只要自重、自觉、自制,人生就可达到至高无上的境地。
试问,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心底之事更重要,更难破解?有些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从而获得自我,但却因为不知如何实现它而内心迷茫。例如,《李尔王》中,一些人因一时失足而做出错误的行为,人的行为最终使身心都得到满足,而这些错误的行为与此背道而驰。由于这些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或目光短浅,所以他们的愿望并未达成。
虽然未达成愿望,但这些人至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期待孩子的忠诚,情人的拥抱,或者内心的平静。比较悲惨的命运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是什么。想想马塞尔(Marcel),他是普鲁斯特(Proust)《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
马塞尔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一点也不罕见。我的一个朋友,苏珊(Susan),曾经与一位叫斯蒂芬(Stephan)的男子相恋。斯蒂芬是个很棒的小伙子,和善,体贴,靠得住,而且深爱着苏珊。他和苏珊都是社工,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约会了大概一年,两人的交往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正式,唯独一个问题——苏珊所有的朋友都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苏珊根本不爱斯蒂芬。苏珊本来认为自己很爱斯蒂芬,但是就我们所知,苏珊确信,她也能感觉出自己并不爱斯蒂芬。斯蒂芬是个好小伙,这没错,但他是苏珊深爱着并想托付终生的那个人吗?不是。最终,苏珊意识到,一直以来是自己误解了这种关系,后来她果断与斯蒂芬分手。
也许马塞尔和苏珊是例外,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内心,读不懂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是我猜,如果我们陷于一个相似的困境中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犹豫不决。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Elizabeth),她发现“不能准确地界定”自己对达西(Darcy)先生的情感:
她既然尊敬他,器重他,感激他,会关心到他的幸福;她相信自己依旧有本领叫他再来求婚,问题只在于她是否应该放心大胆地施展本领,以便达到双方的幸福。
设想一下,当我们困惑时,可以将自己连接一个名为内部自我检测器的仪器上。将电极与我们的太阳穴连接起来,然后调整仪器指示盘,这样就可以回答诸如“我对斯蒂芬(或达西)的真实感觉究竟是什么?”。一阵嗡嗡声和滴答声过后,该仪器就会把问题的答案显示在一个小的监视器上(也许,这个监视器是类似于魔术八球的新版科技产品,在催眠派对上,孩子们会通过摇动魔术八球来告诉他们,各自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人们将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内部自我检测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大学研讨课上,我让学生们将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列举出来。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一样,一些学生想要知道,他们对某些人的真实感觉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位学生说,他最想知道的是“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几个人,我对他们的真实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要是有一种仪器可以告诉我们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那该有多好啊!
学生们还提出一些关于他们人格特质的问题,包括他们的特质和能力(例如,“我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在某些场合中,我是社交白痴?”“为什么有时缺乏做作业的动机?”)。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关于学业成绩和工作方面的,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是专门针对成年人初期的迷茫感提出来的。然而,即使是那些久经世事的成年人,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人格和能力感到困惑。不了解自己性格的人往往会盲目地做出选择,比如,当一位男士更适合做教师时,他却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位律师并过上令他满意的生活,或者,一位女士拒绝了举办一场重要个人演讲的邀请,只因为她长期以来持有的错误信念,即她永远不可能成功举办个人演讲。
这些学生还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感觉或行为是以某种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什么事会令他们感到高兴。为了避免对我们的感觉和行为产生不必要的影响,了解我们做出各种反应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假想一下,一位非裔美国人想在一位律师的事务所谋得一个副职,在面试过程中,这位律师发现,这位求职者待人很冷漠,不友善,而且还有点咄咄逼人,所以她认为不能雇佣这位求职者。其实她待人很公平,她认为求职者给自己留下的消极印象跟他的种族无关。如果她的想法错了,确实是因为这位求职者是黑人才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她也未察觉到,那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她不知道自己对别人确实存在种族歧视,并且这种歧视正在左右她的判断,那么,她就不能正视这种族歧视并尝试做出改变。
这本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人为什么不能很好地了解自我(例如,他们的特质、做事方式、甚至是感觉。)另外,他们如何才能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呢?毫无疑问,缺乏自我洞察力,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可能会被傲慢蒙蔽双眼(一个典型的希腊或莎士比亚式主题),被困惑,或者只是再也不想花时间去小心翼翼地审视他们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接下来我想提出的这个原因也许是最普遍的,那就是:关于自己,我们想了解什么,这些都存在于意识知觉之外。
人脑中很大一部分是潜意识的,这种观点是弗洛伊德早就提出来的,这正好充分显示了弗洛伊德敏锐的洞察力。现代心理学主要归功于弗洛伊德,因为他很乐意去发现超越狭隘的意识长廊之外的领域。经验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潜意识的本质,该领域曾经掀起一场革命,然而,却揭示出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局限性。
一开始,心理学家并不重视对潜意识过程的研究,甚至只是简单提及。在20世纪前50年,学术界对心灵主义的排斥,引发了行为学家对心理学的抨击;行为学家认为,我们并不需要考虑人们大脑中想的是什么,不管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流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方面迈出了很大一步,并开始了对心智的系统化研究。但是,开始追随行为主义的首批实验心理学家,他们所研究的心智中,哪些方面是意识的,哪些方面是潜意识的,关于这一点,他们谈论的很少。这是一个禁忌问题;心智作为一个科学主题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只有少数心理学家想要破坏心智新获得的这种社会地位,他们说:“我们不仅能够研究人们脑海中的想法,还能研究存在于人们脑海中而他们看不见的事物!”在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只有少数心理学家敢于冒险,宁愿被谴责为触犯了上帝,是弗洛伊德式的做法,也要继续进行研究。
但是,正当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时,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很明显,尽管心理学家假设了正发生于人脑中的很多认知过程,但他们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社会心理学家正在研究某种方法的固定模型,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人们如何设计并维持其他组织的运转,如何判断他者的人格,如何归因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研究心理过程的研究者越多,人们就越意识不到这种心理过程。当研究者盘问被试,在实验中他们真正想到了哪些方面,研究者惊慌地发现,这些被试总是摇摇头说,“教授,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理论,但是,我恐怕不能回忆起当时的想法,时间有点太久了。”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各种心理过程研究后发现,这些心理过程的发生在人们的意识之外。这个事实不容忽视,关于非意识加工的理论研究开始慢慢渗透到实验心理学中去。
但是,很多心理学家很不情愿使用“潜意识”这个词语,因为他们害怕业内同行会认为,在该问题上他们已经开始妥协动摇。研究者开始创造一些其他的词汇,用来描述发生在人们潜意识层面的心理过程,例如,“自动的”,“内隐的”,“前注意的”(pre-attentive),“程序上的”。有时候,跟常规词汇“潜意识”相比,这些新创词汇确实能够很好地描述某种特定类型的心理过程。如,对自动化加工的研究已经达到繁盛阶段,而且,对这些心理过程意识上的不足只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从目前看来,“非意识”或“无意识”这两个词汇频频出现在主流刊物上。在一系列具有普遍性、适应性、复杂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中出现了另一副光景,这些心理过程主要发生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确实,一些研究者甚至声称,本质上,潜意识心理维持着整个心理过程的运作,而意识心理也许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准备将意识思维归类于附带的垃圾,但是,就非意识思维、感觉和动机的重要性而言,跟之前相比,学术界现在更能达成一致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