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场“新鲜人”的困惑

(2014-02-23 07:20:01)
标签:

挫折

分类: 大学生

人生不受制于环境,乃受制于我们所持的态度!

——【佚名】

段老师:

您好!

我是2005届毕业生,现在面临着一个抉择,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请求您的帮助。

我现在在事业单位上班,进来时虽然费了不少劲,但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我也知足了。刚工作时,我是豪情万丈,虽然工资不多,但整天有用不完的劲,什么活都干,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的事。有人请我帮忙我也总是满口答应,从不会说“不”字。可能是比较单纯吧,我对办公室的潜规则一点不了解,觉得既然是同事,就应该坦诚相待,所以平时说话也不太在意,有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半年下来,活没少干,人也没落好,年末总评倒数第二。现在想想,这也怪不着别人,是自己头脑太简单,单位本来就是竞争之地,我却抱着掏心窝子交朋友的态度,难怪会失望。单位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我看不惯周围人的尔虞我诈,看不惯同事的逢迎拍马,表面上大家都很团结,但背后却是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能被提拔的都有背景,一般人十年二十年也熬不出头,想想就觉得前途黯淡。另外,工资也总是捉襟见肘,房租、话费、交通费、随礼、应酬之类的事接踵而至,每个月都向家里告急。父母辛苦供养我不容易,现在我工作半年多了,不但不能补贴他们,反而向他们伸手要钱,真是惭愧的很!

现在,我的同学在苏州一家私企做得不错,待遇也很好,偶尔还能接点项目挣些外快。他们公司正在招聘,同学可以帮我引荐。但父母说跳来跳去不是办法,好歹现在是事业单位,工资稳定有保障,年老退休还有养老金。去苏州给人打工,公司今天要炒鱿鱼就呆不到明天,而且去苏州一切得从零开始,能不能适应还是个问题。一想到这些,我就开始打退堂鼓了。都说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如今,我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前。放弃现在的工作吧,有点可惜,干下去吧,又实在没有激情。看到同学都做得很成功,实在是自惭形秽。一个班的同学,在校时能力差不多,毕业才半年多,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段老师,说实话,我经常夜里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迷茫、困惑、焦虑、自责一点点吞噬着我仅存的自信,每次黎明到来都有一种烦躁感,一想到去上班,就莫名的恐慌。段老师,我才二十多岁,难道前途就这样黯淡了吗?我不甘心,您能给我指点迷津吗?

小胜

2006年1月16日

小胜:

你好!

初入职场自己的单纯和真诚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同时各种挫折接踵而来,你感到迷茫、困惑、焦虑、自责,甚至想到跳槽,老师可以理解,不仅是你,这也是很多职场新鲜人经常遇到的问题。一项研究表明,职场新人困惑的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问题(86%)、职业发展(72%)、恋爱问题(65%)、情绪问题(49%)人际关系的不适和困惑已经成了引起职场新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职场适应是初涉职场的第一课,包括工作方法、人际关系等的适应,顺利适应是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你在来信中谈到,刚工作时,豪情万丈,整天有用不完的劲,但真诚和热情并没有获得同等回报,你感到愤愤不平。你的真诚不可能马上换来别人的真诚,给别人一个了解你、接纳你的时间,而且这也是你社会化的一部分。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它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从小到大校园生活的单纯使你接触社会较少,职场就是个小社会,暂时性不适也是正常的。你想到跳槽,有没有想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跳槽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是逃避成长,以后还避免不了摔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是你成长的第一步,绕开石头走路也许会避免绊倒,但也失去了成长和改变的机会。学习从挫折中汲取正向力量,学习处事的方法,提高社会适应力,才是解决问题之本,这样即使再遇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能泰然处之。

有人认为,初涉职场,要学习12种动物的精神:尽职的牧羊犬、团结合作的蜜蜂、坚忍执着的鲑鱼、目标远大的鸿雁、目光犀利的老鹰、脚踏实地的大象、忍辱负重的骆驼、严格守时的公鸡、感恩图报的山羊、勇敢挑战的狮子、机智应变的猴子、善解人意的海豚,也许对你来说,有了这12种精神,第一份工作就会让你受益无穷。

建议你看一下胡军、梅婷主演的电视剧《岁月》,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也许心简单一些,关系就会变得简单,正如开心见佛。

段老师

2006年1月16日

【温馨小贴士】

跳槽是为了重新确定发展方向。

工作视为一种磨练,才能在工作中成长

工作本身没有未来未来掌握在工作者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英语的惩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