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无孝子
(2013-11-14 08:11:37)
标签:
教育亲子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事例描述
春兰老人的老伴去世的较早,她怕孩子们受苦遭罪,就没有改嫁。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一儿一女抚养大。虽然小时候过的不是多么富裕,但是春兰老人还是让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怕落下功课也不让她们做家务。小儿子读完高中辍学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大女儿比较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南方的一个发达城市,现在也算是白领一族,但工作比较忙。现如今,儿子和女儿都结婚有了孩子。老人和儿子住在一个院子,但是她住里院,儿子一家住在外院。今年春天,春兰老人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去城里医院检查,医生说必须动手术,而且手术完还要养个一年半载的才能完全康复。手术完,女儿也抽空来看望过老人,并且买了很多补品,但是离得远,儿媳刚开始还尽心照顾卧床的老人,时间久了就不耐烦了,常常是喊好几遍才磨磨蹭蹭过来,伺候得也不专心,儿子又在外面打工,没时间照顾,老人每天一个人窝在屋里的床上,也没有个说话的人。
“过来人”支招
我跟现在的丈夫结婚有20个年头了,独子在上高中,公婆都还健在,但是婆婆因为文革时期把双腿冻坏了,行动很不方便。现在年纪大了,腿脚更不灵便了。每天吃饭需要有人端,上厕所也需要搀扶,我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儿子也上寄宿高中。所以照顾公婆的责任就落在我身上,小姑子看到我对婆婆好,心里也很感动,回娘家看望婆婆也比较勤,我俩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有时来看望婆婆的时候,也会给我买些衣服、给儿子买玩具零食。其实婆媳之间并不是那么难相处,既然嫁过来就当是婆婆的半个女儿。谁也不愿意生病,生了病,快快康复才是对大家都好的办法。就比如案例中的儿媳妇,闲下来的时候多跟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让老人身体慢慢康复起来,这样自己也会省心很多。人老了是最怕孤独寂寞的,他们不只想要吃好喝好,还需要有人聊天说话。
心理师和你聊
任何人在长时间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由刚开始的好奇或者耐心慢慢变得麻木不耐烦,甚至想终止此事,如果不能终止,只好在情绪上表现出不满或者不耐烦。案例中的儿媳就是这样。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首先,从女儿角度看,距离远近不能成为不赡养老人的理由。在法律上,春兰老人的女儿是有赡养义务的,如果离得较远,不方便赡养,可以从其他方面弥补。例如,春兰老人的女儿可以多寄些钱或衣物给老人,时不时地给母亲打电话给母亲宽心,多给钱拜托弟媳好好照顾老人,实在忙不过来,花钱雇保姆帮忙一段时间。
其次,从儿媳和儿子角度看,一方面,照顾生病的婆婆是儿媳应尽的义务,自己的丈夫因在外赚钱而不能赡养母亲,儿媳更应该代替丈夫在家悉心照料老人,例如,老人整天待屋里肯定很闷,要多和老人聊天,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推老人出去晒晒太阳,这样自己的丈夫才会安心在外打工;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即使在外打工比较忙,也应该打电话亲吻母亲的身体情况,叮嘱妻子好好照顾母亲。
最后,从春兰老人的角度看,放宽心,平和对待一切,吃好喝好,心情变好,尽快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使之往好的方面发展。一个人生了重病不会马上变好,要靠长时间的养,家人的悉心照顾加上自己的努力配合,身体才会康复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