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垃圾桶”
(2013-07-09 08:40:40)
标签:
亲子教育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孩子不是“垃圾桶”
事例描述
彭刚和妻子张阳结婚十年了,他们的女儿欢欢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彭刚结婚后,就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时间久了,妻子和婆婆之间也积累了一些矛盾。
彭刚平时在镇里的工厂上班,张阳则在家里种地带孩子。因为欢欢是女孩的缘故,爷爷奶奶平时也不怎么疼爱。这就造成了张阳的不满,私底下,张阳总要对欢欢说一些奶奶的坏话,诸如:“你奶奶不疼你,她喜欢男孩,你以后也不要孝顺她。”之类的。久而久之,原本就内向的欢欢对奶奶更加疏远了,有时甚至进了家门看见奶奶,也装作没看见。有一次,张阳去镇上给王浩送衣服,中午没赶回来做饭,欢欢放学回到家,奶奶也没有给她做饭。欢欢本来就饿,再加上奶奶对自己漠不关心,心中的委屈终于在这一瞬间爆发了,欢欢一边哭一边对着奶奶吼:“你这个老太婆,我以后再也不要喊你奶奶了。”说完,欢欢就跑出了家门。奶奶愣在那里,半天没有反应过来。等回过神来再去找欢欢时,欢欢已没了踪影。张阳回到家发现女儿不见了,又与婆婆大闹了一场。张阳担心坏了,把彭刚也喊了回来,一家人找了一晚上,才把欢欢找到,看到欢欢的那瞬间,张阳心里真是五味陈杂。
“过来人”支招
张阳与婆婆住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再加之婆婆不疼爱欢欢,张阳心里对婆婆更加怨恨。可是,欢欢毕竟还小,张阳不应该把上一辈的恩怨牵扯到孩子身上。欢欢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还没有能力去分辨其中的是非,整天向孩子灌输奶奶不好的思想,对孩子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孩子那么小,就要为大人们的事烦心,这也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
做父母的有时可能说话什么的都不注意,不避讳孩子。但是没有去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张阳作为母亲,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说给孩子听,这对于欢欢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她心中肯定会对奶奶有怨恨,以至于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很显然,张阳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对的,也给阳阳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建议张阳以后不要将大人之间的事说给欢欢听,要尽量为欢欢营造一个单纯快乐的童年。同时,主动改善与婆婆的关系,为欢欢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一家人就这一个小孩,为了欢欢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全家人要一起努力。
心理师和你聊
案例中的母亲张阳,总把婆媳之间的矛盾告诉女儿,这肯定会对欢欢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欢欢因为奶奶不疼爱自己而感到委屈,最终因为一点小事,离家出走。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张阳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调适:
第一,放下对婆婆的芥蒂,尽量与婆婆和谐相处,尤其是再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可以多理解一下婆婆。哪个爷爷奶奶不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如果他们的方法你不太能接受,可以尝试着将科学的东西传输给他们,试着让他们接受;如果实在看不惯,那么久尝试这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是自己照顾孩子,你是否能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不会有一点的磕碰。
第二,尝试这欣赏婆婆,发现婆婆的好。并且尽量纠正女儿的思想,让女儿也发现奶奶的好,告诉女儿,奶奶在心里是非常疼爱她的,只是奶奶年纪大了,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张阳可以与女儿一起制定一张婆婆(奶奶)优点的表格,每天发现婆婆(奶奶)的好,把它写在表格上,并且可以每周比赛一次,看谁发现的优点多。
第三,经常带女儿出去走走,女儿性格本来就内向,张阳需要重视女儿性格的培养,经常带女儿出去走走,有利于开阔女儿的心胸与视野,增强女儿与人交际的能力。
第四,奶奶也可以尽量对孙女好点,多关心关心孙女,并且尝试着表现出对孙女的好,让孙女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奶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