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之五:孩子要不要测智商
(2013-02-20 11:04:48)
标签:
亲子教育智商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孩子需要“测”吗?
智力是什么?
心理学里,几乎没有任何领域会象智力这样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智力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智力这个概念是否存在都值得怀疑。同样,智力测验是否可以全面地衡量人们的智力,以及智力测验是否对各群体都适应都存在着深刻分歧。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大多认为:智力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构成,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应当包含一些意义更广泛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七种不同的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身体运动智力,尔后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三元智力并且提出创造性的六种资源即智力的过程、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状态,人类关于智力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着。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关于智力的严格定义。
我们每个人对于“智力”都有自己的理解。人的智力虽然有差异性,更多的是智力展示的不同侧面,如语言、记忆、逻辑、数学、空间、音乐、思维等,每个孩子是非常不同的,有的孩子表现都会较为均衡,有的孩子会在不同方面如所不同。
智力测验(IQ)是什么?
最初研究智力测验的是高尔顿,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今天我国市场广泛应用的是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后来发展出来的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Z)的中国版,所有智力测验在设计上都是规定IQ均值为100,标准差一般为16或接近16,用标准分数表示,IQ值为116等于加一个标准分数,由于50%人的IQ低于100,因此,34%的人分数在100-116之间,一个人的IQ是116,表示他的智力测验分数比84%的人要高,但这个测验的一般性使其无法提供个人智力不同方面的信息,比如IQ为100的人可能在某个分数测验上得分很高,如数学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等,事实上,注重一个人的特殊能力比其智力测验的总体水平要有用得多,而智力测验无法提供一个人的特殊能力。
学习成绩与智力是否因果关系?
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两个重要关系: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学习成绩与智商至多是一种相关关系,绝对不是因果关系,如果说智力是一个恒定要素的话,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校适应,学习适应,学习兴趣,原有的生活习惯、父母 和老师的鼓励等,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事实上,每个孩子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会有差异,即我们常说的有的孩子开窍早,而有的孩子入门晚些,家长要有耐心,陪伴孩子走过这段适应期,而不能简单地从智商测验分数判断孩子是否聪明。
虽然韦氏智力量表应用较为广泛,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智力测验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可以评定孩子是否聪明的依据。
各种商数是否有必要测?
“测”之外,家长可以做什么?
1)在学习上,要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和玩耍,特别是对一些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比如一边玩一边做作业,作业拖沓,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作业马虎等,这段时期需要家长的悉心陪伴,即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养成定时学习,按时作息的好习惯,从关注考试成绩转变为关心孩子学习过程中每一点进步,关注孩子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
2)在兴趣培养上,要重视发现孩子内在的兴趣点。如贪玩的孩子,家长要从玩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加以培养,这样孩子能够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做,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孩子会更加专注并且钻研,慢慢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要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如创造力的发现与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让孩子能够为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坚持、有毅力地去做事情;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4)父母要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既不能盲目地认为孩子是聪明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是因为粗心,要查找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原因,如兴趣、学习动机、注意力,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自己的孩子;家长更不能过分依赖甚至迷信智商,启迪孩子心灵的智慧,让孩子探索知识的乐趣与学习的快乐,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特别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