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真的好吗?回避自己的情感,会有哪些后果呢?

标签:
健康心理 |
分类: 心理百态 |
情感隔离真的好吗?回避自己的情感,会有哪些后果呢?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消化,很少将自己的情绪外露。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绪呢?
心理咨询: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后者也可以被称之为缺乏共情能力。
有人看起来“坚不可摧”,也许只是进入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人制造一种刀枪不入的现象。
比如,有些人说到自己艰难痛苦的过往经历时,外人听了都十分心酸,可是当事人却表情僵化,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
有的人遭遇了巨大的创伤,比如亲人突然去世,却没有伤心的感觉。
心理专家:这是为何?人本能地逃避痛苦,因为太痛苦了,只好通过“情感隔离”来作为保护罩,从而免受外界的伤害。
缺少接纳包容的氛围
之前在与学习伙伴一起交流对人本主义的理解时,每谈到一个主题,大家都会积极地发言,不在意自己说的对错好坏,仅仅是每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们一起讨论了两个多小时,大家都感觉之前来自生活的压抑在这都有了缓解。最后大家分享到在这次讨论中自己不害怕暴露,不害怕呈现自己,很舒服,很享受,我们将人本思想真正地应用到了生活中,真的为我们自己创设了一种真诚、接纳、共情、积极关注的学习氛围。
这种氛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少有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这样一个外部安全的容器来承载和包容我们的情绪,我们能用的只有自己的容器,很多时候当自身的容器装不下时,就会不住地往下压,往往越往下压,溢出来的越多,慢慢地我们所不允许的情绪会以更激烈更不能接纳的形式出现。
情感的隔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保护一个人不受伤害。
比如,一个医生给普通病人动手术的时候,往往是需要“情感隔离”的,否则,他还在感同身受地感受着病人的各种情绪。比如说恐惧、无助、绝望、痛苦等等,他就无法给病人动手术,更不可能变成一个好医生。
但面对亲人痛苦的时候,情感就隔离不住了。因此医生往往不能给自己至亲的人做手术,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手术。
然而,过度的情感隔离,却会有很多不良后果,阻碍成长。
心理测试:除非我们正式并处理这些情感,否则当它们爆发时,我们会任其摆布,或者索性将自己彻底封闭起来,变得冷漠无情。
回避自己的情感,会有哪些后果呢?
1.不了解自己,你不明白在某些场合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所想与真正需要之间的区别。
2.作为对创伤的自我保护机制,它把所有的情绪感受隔离,世界都被关在外面。当你隔离了愤怒、恐惧和悲伤时,你也隔离了美好的情感,抑制和剥夺了自己感受快乐和爱的能力。
3.情感扭曲或转移。想要回避自己情感的人,常常会把这些情感投射给他人,明明自己在发怒悲伤担心,却指责他人有这样的情感,或者把愤怒发泄到别人的身上,也就是向无辜的人发怒。
4.精疲力尽。你可以扭曲和麻木自己的情感,但你不能完全地移除它。压制情感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这会让你劳心伤神精疲力尽。
5.破坏个人关系。你越是和自己的情感保持距离,那么你和他人及自己就越离越远。